中华传统修养智慧的故事传承

    范美香

    

    党员干部的修养关系到党的自身形象和党的执政能力。毛泽东曾指出“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习近平总书记也强调“党的干部是党和国家事业的中坚力量”,要“努力造就一支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干部队伍”,这样才能团结带领人民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成云雷教授的新著《党员干部修养手册》(山东人民出版社2019年3月出版,以下简称《手册》)旨在运用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修养智慧,帮助党员干部提升心靈境界、提高执政能力。

    《手册》是一套通俗理论读物,根据党员干部的修养要求,分为核心价值观篇、家风篇、纪律篇、廉政篇四个分册。全书以“讲故事”的方式展开,体现了“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自觉追求。在文化传承的诸多方式之中,“故事传承”一直源远流长。西方文化的两个重要源头,古希伯来人的《圣经》传统以及古希腊人的哲学,都有一系列活泼有趣的精彩故事。在中国文化中,儒家的《论语》《孟子》,道家的《庄子》《列子》,佛家的《坛经》《百喻经》,法家的《韩非子》都以讲故事见长。“理事合一”是中国文化的传统,充满民族智慧的道理体现在具体的生活场景以及有温度有情感的真实人性之中。在中国共产党人的领袖之中,毛泽东和习近平都是讲故事的高手。毛泽东经常用二十四史中的故事以及四大名著中的故事来教育全党干部,习近平对于中国文化中关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各种典故也是信手拈来。

    《手册》中介绍了中国历史上明君、贤臣、清官、廉吏在修身养性和治国理政方面留下的许多动人故事,用小故事传播正能量、大能量,对党员干部的学习教育、自我提升大有裨益。短小精悍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小故事,既方便党员干部阅读也方便党员干部分享。这种写作方法体现了作者对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体现了作者一种大雅入俗、大道行简的智慧,也体现了作者坚定的文化自信、卓然的理论自觉。

    首先,《手册》是党员干部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好帮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是我们独特的文化记忆,也给予我们“丰厚的滋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根”和“魂”,“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对于国家、民族和个人来讲,文化都是“最深沉、最基本、最深厚的力量”,党员干部丰富学识修养、体会人情物理需要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修身养性、明道悟道需要学习传统智慧;构建话语体系、提高执政艺术需要学习传统智慧;完成文化使命、建设文化强国需要学习传统智慧。《手册》饱纳可以“润德”“明道”的中华历史人物故事及其智慧,可以成为帮助党员干部积淀传统修养的“好帮手”。《手册》每册开篇说明写作主旨,接下来每个篇章先阐述核心要义,然后从古到今梳理罗列典型历史人物的相关故事,逻辑顺畅、脉络清楚、资料详实。比如,家风篇点明写作主旨:“党员干部阅读家风故事,提升家风修养,不仅关系到自己的家庭,而且关系到党风、政风……然后分孝亲、齐家、教子、明礼、知耻、崇俭、尚廉、积善、敬业、爱国十个方面分别阐述涵义、列举历史人物故事。党员干部在中华优秀文化浸润中可以不知不觉获得“腹有诗书气自华”的气质。

    其次,《手册》是党员干部汲取治国理政智慧的“好参谋”。中华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治国理政经验,是后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智慧宝库。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讲话中强调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当今治国理政的重要意义。他不仅说明“我本人也是一个中华文化的热烈拥护者、忠实学习者”,而且要求党员干部用科学态度对待传统文化,古为今用、推陈出新。2014年2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中指出:“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手册》核心价值观篇为了说明官员树立和践行国家富强价值观的意义,例举了管仲改革、“文景之治”“贞观之治”等许多例子,采用了君臣对话、人物事迹介绍、史实评论等很多形式,以理服人、以情感人。党员干部通过阅读这些传统文化微故事,不仅能获得知识涵养、价值认同还能获得多维的执政理念和有益的执政经验。“欲知大道,必先明史”。以史为鉴既是党员干部的“智慧”之道,也是党员干部学习智慧之“道”。学史可以帮助党员干部看成败、鉴得失、知兴替,获取智慧、认识规律、把握方向。《手册》中很多资料是以历史故事、历史人物事迹的形式出现的,丰富的史料有助于党员干部开拓视野、树立科学思维。

    再次,《手册》是党员干部提高党性修养的“好载体”。扎实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党员干部提高党性修养的基础,但是党性修养的提升离不开其他载体的同向发力、同频共振。将马克思主义理论植入中华文化土壤,运用中华传统修养智慧帮助党员干部提升党性修养是一种非常独特而有效的方式。习近平总书记对党员干部提出了“忠诚”“干净”“担当”的素质和作风要求,“忠诚”是指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和对中国共产党的坚决拥护,“干净”是指纯粹清正的状态、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做事,“担当”是指有强烈的历史感和责任感。党员干部的这些修养素质,既可以从革命前辈的政治品格中习得,也可以从中华“爱国”历史人物的价值追求中寻觅。《手册》在核心价值观篇和家风篇两处分别例举了古代和革命年代的历史人物,指出“爱国是对于国家、民族的忠”,“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承和弘扬忠的道德,有助于培养我们对国家、民族、事业的忠诚感”。有了忠诚感,就自然会有担当意识,当国家、人民需要的时候,就不会计较一己之得失。

    责任编校? ? 王学青

相关文章!
  • 政府动员、乡贤返场与嵌入性治

    李传喜+张红阳〔摘要〕乡村社会的困境为“乡贤回归”提供了可能的空间,但是“新乡贤”的回归有着独特的行动逻辑:政府动员是其动力逻辑,“污

  • 新中国70年公民政治参与的历史

    蒋国宏摘 要:政治参与有助于减少决策失误,节约行政资源,提高行政效能,促进政府规范运作,减少和预防权力腐败,也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新

  • 《东文选》首篇诗作《织锦献唐高

    [摘要]《东文选》收录的第一首诗作题为无名氏的《织锦献唐高宗》,据现存收录此诗的其余十五种中、韩古代文献,可知其为唐高宗永徽元年(6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