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上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

    叶彩娟

    课堂是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在课堂教学中,只有遵循一定的原则,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教育功能。一般来说,课堂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有如下几项原则:

    1.愉悦性原则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情绪状态能使人的机体活动和智力活动发生重大变化。愉快、轻松的心境能使人头脑清醒,大大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理解能力;相反,压抑的心情会使人大脑抑制、思维混乱、学习效率大减。

    教师的心理状态和情绪影响着整个课堂气氛,教师只有满面春风、精神饱满、情绪高昂地走进课堂,才能激发学生愉悦、兴奋的心理状态。为营造一种良好、和谐、活泼的课堂心理气氛,教师要有一定的幽默感,可以使用诙谐、逗趣的语言。在沉闷的课堂上,学生会产生压抑感,这时如果教师能讲一个小笑话,会使学生开怀大笑,立即兴奋起来。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学习,会变苦学为乐学,变教师让我学为我要学,从而充分发挥学生学习主体的作用,大大提高教学效率。

    2.激励性原则

    德国著名的教育家斯蒂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课堂教学活动中,通过教师的启示、激励、引导及创设一系列科学的教学程序和学习氛围,会逐步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教师在课堂上的一举一动,都要投向学生一份爱、一份期望和鼓励,通过激励的语言,让每个学生每天都得到一定的成功,在成功中体验欢乐,提高自信心和成功的勇气,从而获得再进一步的动力。这就要求每个教师要相信学生,充分肯定学生的成绩和进步,抓住闪光点,正面诱导、鼓励,要使学生感到我能学会。教师应杜绝使用讽刺、挖苦、讥笑、揭短、打击学生积极性的语言。

    3.差异性原则

    美国教育学家布鲁纳认为:学生学习成绩的好坏,最明显的差异不是智力,而是在于是否有自信心、进取心和坚持持久的良好性格品质。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所受的教育也不同,个性品质、智力等方面都存在差异,教学中不要搞一刀切,要因材施教。课堂上可以分层次教学,分类推进,对好、中、差三部分学生提出不同程度的要求,布置不同程度的作业,进行分类指导。根据不同问题、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与其“最近发展区”相符合的学习辅导题,使程度不同的学生在各自的基础上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和进步。

    4.支援性原则

    学生在探究知识的过程中,难免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遇到听不懂、啃不动等情况时,就会产生认知心理障碍,表现为苦闷急躁、对学习丧失信心、情绪低落等,进而会产生厌学情绪。此时教师要置身于学生的角度反思一下,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要伸出关爱之手,给予支援。对每个回答问题的学生,无论说的对与错,都不要挫伤其积极性,要让他们把话说完,并能体面地坐下。

    5.预防性原则

    学校实施心理教育的目的,主要是保证学生智力和个性的健康发展。为防止学生不良个性心理品质、不良行为习惯的出现,教师应主动设计教育方向和教育方式方法,以养成学生健康心理品质为主,把工作做到前头。

    为防止学生心理疲劳,教师应善于运用手势等体态语,讲课的语调应强弱适度、抑扬顿挫,与学生交流时目光、表情应丰富多彩。

    6.爱严相结合的原则

    大教育家赞可夫认为:“当教师的必不可少的,甚至几乎是最重要的品质,就是热爱儿童。”教师热爱学生,在课堂上应表现为信任、尊重、关心、称赞和体贴学生,而不是训斥、厌弃、批评学生。

    热爱、尊重学生,并非一味地宠惯学生,严格要求能促进学生形成自觉、自律、自尊、自重的性格,能培养学生的进取心和责任感,并养成关心集体、尊重他人的好习惯。

    教师对学生的爱,不是偏爱、溺爱,严格也不是刻薄、苛求。爱严适度,爱严结合,这本身就是一种心理教育。

相关文章!
  •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激励性评

    摘 要:激励性评价作为小学常用的教学方式,在教师日常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在各小学学科中都有应用。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语文教师需要与学

  • 高等教育人工智能应用研究综述

    奥拉夫·扎瓦克奇-里克特 维多利亚·艾琳·马林【摘要】多种国际报告显示教育人工智能是当前教育技术新兴领域之一。虽然教育人工智能已有约

  • 生活引路,作文随行

    周海波【摘 要】“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教师如何让学生更加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