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挂云帆济沧海

章东辉 李 伟
一个治学严谨、勇于探索的学者;一名重德崇才、诲人不倦的教师;一位志存高远、求实创新的院士。他,就是中国工程院院士、世界著名金属材料专家、北京科技大学教授陈国良。
窗外,瑞雪飘飞。在暖意融融的陈国良院士的工作室里,记者采访了这位和蔼、睿智、刚毅自信、精力充沛的老师。
领异标新二月花
陈国良,1934年3月出生,1951年起先后就读于天津大学、清华大学和北京钢铁学院,1955年毕业留校。1979年~1981年留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后曾在美国田纳西大学、德国马普所从事过研究。
求实创新是陈国良教授做学问、搞研究追求的目标。他认为,勤学多思,才会有更多的创新。他以郑板桥“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作为研究学问的座右铭。“删繁就简三秋树”是说要抓住基础、核心,书要越读越薄,学问要越做越精;“领异标新二月花”是要自主创新,这是他做学问、写文章的根本。他说,一流的大学教师,必须有严谨创新的学风,要以身作则,通过言传身教使整个校园具有严谨创新的氛围和环境,切忌浮躁和短期功利行为,要强调在实践中求实,在严谨中创新。
1959年,中苏关系破裂,一夜之间,苏联专家全部撤出。新中国的航空航天事业才刚刚起步,就遇到了严峻的考验:工厂停工,航空航天事业陷入困境。航空航天需要高温材料,新中国需要自己高水平的材料科学家!1960年,冶金工业部紧急下达指令:北京钢铁学院马上组建高温合金专业,抽调相近专业四年级的学生,学习高温合金1年,1961年就必须出毕业生。“祖国的需要,就是我的志愿!”当时材料系金相教研室最年轻的教师、1955年才毕业留校的陈国良,受命领衔成立了高温合金教研室。他带着四五名刚毕业的年轻教师,日日夜夜地泡在图书馆、实验室,创立了北京钢铁学院高温合金专业,为研究新专业和培养人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世纪70年代中期,随着国家石油化工业的发展,用石化烟气带动涡轮发电技术逐渐兴起,而首次生产出来的烟气轮机涡轮盘刚运行不久就发生了重大爆裂事故,在那个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年代,此项技术不得不停顿下来。两年后,石化部门重整旗鼓,找到了陈国良,要求他负责重新研制。当时,中国大学教授的科研工作大多是查文献、搞实验室研究、写文章。面对国家需要,陈国良以严谨创新的态度,充满自信地将航空飞机上应用的材料用新技术加以进一步改造,成功地应用到地面上大尺寸的发动机涡轮盘上,使涡轮寿命从600小时提高到10万小时以上,使我国石化工业能量回收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该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20世纪80年代,陈国良担任材料系主任。他以发展、创新的眼光对待自己的科研和系里的工作。他提出并实践大学生与研究生并重的发展思路。1985年,在他的倡导和努力下,材料系将当年的研究生招生计划从30名扩大到50名,全国有67所院校的毕业生报考北京钢铁学院。陈国良以超前的目光,将材料系的科研方向由比较单一的以钢铁为主转变为包括先进金属材料及制备技术等多个方向,转型成功后,仅材料系就拿到1987年国家第一批“863计划”中的12个项目。这些改革显著扩大了学校原有的材料专业优势,并为学校在1987年的全国材料专业评比中荣获材料学科第一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次评比先有400余名专家对全国近100所大学的材料专业通讯投票打分,后有20多名专家实地考察,并当面考察学生水平)。1990年,科技部、教育部联合授予北京科技大学材料系“全国科研先进集体”称号。
1979年,中美首次开展冶金领域交流,第二年陈国良就作为我国高温合金研究人员,首次出国参加国际高温合金会议。他的《提高铁基合金的长期组织稳定性和脆化》研究,被评为会议唯一的最佳论文奖,赢得国际上对我国冶金及高温合金的好评。
20世纪80年代中期,陈国良站在国际学术前沿,用创新的理念和发展的眼光研究钛铝金属间化合物高温材料,以全新的思路和广泛的基础研究发展出高铌钛铝合金。经过近20年长期不懈的努力,他的研究成果得到国际上同行专家的高度评价。由于在揭示和阐明先进高温结构材料(包括高温合金和金属间化合物)的组分、工艺以及它们对材料微结构与力学性能的影响之间相互关系方面作出的突出贡献,陈国良获美国金属学会颁发的会士(ASM Fellow),成为目前中国大陆获此殊荣的第一位学者。
我国能源工业的高速发展,特别是电厂和核电站需求量的急剧增加,对电站用新材料及寿命评估新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据此,陈国良较早地强化了针对核电和新火电技术的“能源新材料及其寿命评估基础研究”学术方向,领导开展了能源新材料及寿命评估新方法的基础研究。为了更好地深入核电领域,他力推实验室与中广核电集团苏州热工研究院联合建设“新金属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电站金属材料寿命评估实验中心”。该中心的建立,促进了实验室研究工作的学科交叉,推进了科研工作向广度和深度发展。
陈国良近年来致力于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科研平台,把实验室的科研成果工程化和产业化。他提出与上海宝钢集团公司主办“先进钛合金和钛铝合金工程化产业化研讨会”,邀请两院院士、“863计划”新材料领域首席专家等著名专家参加,形成我国最强的先进Ti合金和TiAl合金等新材料、新工艺的生产基地,同时构建北京科技大学、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宝钢集团产学研合作机制,此项工作大大推动了实验室的科研成果工程化的进展。
近期,陈国良运用金属间化合物研究的成果,成功解决了极脆的wt6.5%高硅硅钢片的加工问题,制备出0.03毫米厚的冷轧硅钢片。该成果2006年经教育部鉴定为国际领先,引起企业重视,宝钢集团已决定将此项目产业化。
陈国良集自己50年的科研、教学之经验,以他敏锐的洞察力和丰厚的学术底蕴,走出了一条自己的创新之路。他说,自主源头创新必须要进行广泛的有目标的基础研究,否则就是无源之水。他50年的创新之路,得到了同行的高度评价和赞誉。
问渠哪得清如许
陈国良认为,做人、做学问都要学会辩证的方法。对人、对己、对名利、对科学研究,都必须用辩证的思维方式深入分析,这样才能成为创新人才,才能提高创新能力。他说,用辩证的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树立在实践中学习提高的世界观,这两大方法使他受益终身。
陈国良遵循科学发展观,总是站在国际学术发展的前沿,勇于实践,以扎实和渊博的专业知识积累和敏锐的思维,在研究领域发现新问题,在顺境中以发展开创研究新方向,在逆境中则以发展另辟蹊径,在推动我国金属材料研究进步和发展前沿课题方面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由于他的出色工作,他的团队获得了“863计划”、国家科学自然基金重点项目、军工和北京市重大研究项目等一系列资助,并取得了巨大进展。他以开放的眼光和胸怀看待科学研究。他和美国C·T·Liu院士的长期合作,为我国结构金属间化合物研究的进步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在他的带领下,实验室与多家单位进行长期合作,共同申请课题和合作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
陈国良运用辩证思维方法,分析学科发展和学术梯队发展中出现的诸多矛盾,并站在中华优秀文化传统的思想高度,确立“和而不同”、“共赢发展”的工作方法。他认为,青年学术带头人能否做一个帅才的关键在于他的思想水平和文化底蕴,业务水平虽然是基础,但业务水平高的人未必就是帅才。2003年春节,他在总结50余年的工作体会中,写下了“三要三不”的为师之道:一要读书求提高,二要实践写文章,三要严谨帮学生;一不从政做官僚,二不经商为赚钱,三不屑做亏心事。
根深叶茂长青藤
“根深叶茂长青藤,高飞远眺万重山”是陈国良培养高质量学生的标准。前一句说的是要打好基础,拓宽知识面,要有长期提高的能力;后一句讲的是要有精英素质,要有更高的志向,更宽阔和长远的眼界,更强的攀登高峰的使命感。他认为,讲课是重点解决人才问题必备的基础,精英人才需要的是名师带高徒式的精心培养。他至今已培养了30余名博士、10名博士后。他指导的博士论文有多篇获得校优秀论文奖。他的博士研究生撰写的论文被评为全国百篇优秀论文,实现了学校在此奖项中零的突破。
陈国良特别重视对研究生、青年教师独立工作能力及科研能力的培养。他身先士卒,总是尽可能参加学生的科研实践,发现学生科研实践中的闪光点,并加以深化提高,形成创新亮点。可以说,他指导的每篇博士论文中都有他的学术贡献。
北京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03级的研究生彭凌剑说:“我作为他的学生,深深地感受到陈老师不仅为祖国的材料科学研究作出了重大的贡献,而且为下一代科技人才的培养呕心沥血。有一次,我的试验要进行淬火特种热处理,他手把手地教我,从手执仪器的方法到动作的速度等细节都非常耐心地给予指导。他还亲自为我们研究生教授X射线标定方法,指导我们做扫描电镜、透射电镜等试验,教我们如何在实践中发现问题,从最基本的、最基础的知识教起,使我们对材料科学中最基本的技能有了再也难以忘却的理解和记忆。”
“如果我们在研究工作中有了什么错误,陈老师不仅能够立刻发现,而且还会细心地和我们讨论,提出可行的解决方案”,王文俊博士如是说。有一次,在王文俊做实验总结报告的过程中,陈国良敏锐地发现他所提供的实验试样成分有问题。经陈老师提示,王文俊立刻领悟,修改了下一步的实验方案。事后,王文俊感慨地说:“陈老师在材料领域中简直什么都懂,而且非常精,思维非常活跃。”
陈国良重视年轻研究人员的培养和教育。他无私地把自己多年的研究领域和课题传给年轻人,帮助他们尽快成长,体现出一名科学家高尚的情操。他培养出的高水平的青年学术带头人有多人获得长江学者、跨世纪人才、新世纪优秀人才等称号。
长江学者、现实验室副主任张济山曾是陈国良的得意门生,他的硕士论文获得教育部第一批评选的优秀硕士论文。后来张济山在日本获得博士学位后又回到北京科技大学,在陈国良的指导下做博士后研究。张济山留校工作后,为了帮助和扶持他尽快作出成果,陈国良将自己从1983年就开始进行的研究方向“喷射成形新技术”及国家重点实验室用四五十万美元建设起来的、当时国内一流的喷射成形设备交到他手中。在陈院士的扶持下,张济山迅速成长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喷射成形重点项目负责人,后来又在陈院士的推荐下成为学校第一名长江学者,现他已成为一名出色的学术带头人。
近几年来,实验室来了一大批在国外学习和工作的年轻教授,陈国良把自己新开辟的研究方向,如块体金属玻璃、高硅钢冷轧薄板、多组元无基合金、核电材料寿命等研究领域,分别交给他们,鼓励、要求和帮助他们形成自己的学术特长,互补互助,实现合作研究。
采访结束,我们怀着深深的敬意,离开了陈院士的工作室。门外,还有在等待同他讨论工作的教师和向他请教学问的研究生。肩负培养高质量精英人才的责任,身负带好学术梯队、造就杰出的学术带头人的光荣使命,陈国良为国家、为学校作出的贡献必将彪炳史册。■
(作者单位:北京科技大学党委宣传部)
[责任编辑:丁文虎]
相关文章!
  •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激励性评

    摘 要:激励性评价作为小学常用的教学方式,在教师日常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在各小学学科中都有应用。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语文教师需要与学

  • 高等教育人工智能应用研究综述

    奥拉夫·扎瓦克奇-里克特 维多利亚·艾琳·马林【摘要】多种国际报告显示教育人工智能是当前教育技术新兴领域之一。虽然教育人工智能已有约

  • 生活引路,作文随行

    周海波【摘 要】“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教师如何让学生更加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