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保护、档案保护、文物保护学科整合研究

张关芳



摘要 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的藏品有相似之处,三馆的保护目标、保护原则、保存手段、利用方式、保管设备、修复技术、工作流程等也有很多相似之处,面对三大领域长期以来因体制隔阂而导致人才分别培养、研究独立进行等局面,文章对图书、文物、档案保护的学科整合问题进行探讨,试图构建一个由“藏品一藏品保护分类技术一人”三个维度构成的专业人才培养体系,进一步推动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事业的发展。
关键词 图书保护
档案保护
文物保护
学科融合人才培养
分类号 G273.3
DOI 10.16603/j.issn1002-1027.2016.03.011
图书馆、博物馆、档案馆所保存的古籍、档案、文物等都属于国家文化资源,部分同宗同源。在我国,由于行政划分不同,上述保管对象被保存于不同部门,隶属于不同机构,由此派生出图书古籍保护、档案保护、文物保护等。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等在保护目标、保护原则、保存手段、利用方式、保管设备、修复技术、工作流程等方面有很多相似之处,三领域有相同藏品,也有特藏,在强调文化遗产保护的今天,整合资源,为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一站式”保护条件和方法,为社会输送大量优秀保护和修复人才,迫切需要大量掌握图书馆学、博物馆学、档案学的复合型人才,需要掌握藏品保护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基本沿用的是20世纪50年代初期院系调整时的模式,其特点是专业划分过细、过窄,具有很强的封闭性,相关学科很难融合到一起,造成明显的学科专业壁垒、学科缺失或重复建设等。档案、图书、文物保护小专业分设的教学机制不但难以培养出跨越图书馆、博物馆和档案馆领域的专业人才,也不利于这些学科的持续发展。基于社会实践和学科专业的发展需求,本文对图书、文物、档案保护的学科整合问题进行探讨,分析三个学科整合的依据和客观需要,试图构建一个由“藏品一藏品保护分类技术一人”三个维度构成的人才培养体系。
1 图书、档案、文物保护学科整合的内在依据
图书馆学、博物馆学和档案学有相同的研究对象,也有各自特定的研究对象,但其保护原则、保存目的、保护条件、保护流程是相同或相似的;保护对象的种类、特性、维护手段有交集,人才培养的模式、要求、能力基本相同,因此,整合3个学科是客观需要。
1.1 图书、档案、文物保护研究对象的相似或相同
图书、博物和档案保护都是研究藏品制成材料的特性及外界对其的影响,保管的目的都是最大限度地延长藏品的寿命,为此而采取预防性保护和治理性保护。藏品的主要功能是收、藏、管、用。图书馆和档案馆保存的纸质类文献数量最多,博物馆的研究对象多且相对复杂。尽管图书、档案和文物这三种藏品的表现形式、历史价值、社会作用不尽相同,但它们都是人类记录知识、传承文明的重要载体。只是由于它们保存在不同的机构,因而有了不同的称谓。比如古代名人手稿,在图书馆叫古籍、在档案馆叫档案、在博物馆叫文物。表1显示图书、档案、文物保护的主要研究对象。
从表1可以看出,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的保管对象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相同的保管对象是纸张类、丝织品、胶片、甲骨、竹简、皮革等,只是在各领域保存数量不同而已。比如图书馆、档案馆目前以纸质类文献占多数,而各家博物馆馆藏情况不同,有的以陶瓷为主、有的以青铜为主。同时,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各自具有独特藏品,比如档案馆的光盘、磁记录载体;博物馆的陶瓷、青铜。不同的藏品,其特性及老化速度是不同的,在保存过程中出现的典型破损特征也不相同,因此,需要分门别类进行研究。即使是保存相同的纸质类藏品,三馆的保存方式也有相同、相似和侧重区分。比如三馆都有书画、手稿、信札、地图、拓片等,图书馆保存的主要是以印刷品形式产生的图书或古籍,研究重点是纸张载体;档案馆保存的主要是文件、档案,其中主要是手写件、打印件和复印件,除了研究纸张载体外,还要研究字迹老化问题等。
从外界因素对藏品的影响、库房防护措施、保存方式等方面看,图书、档案、文物保护的相同处或相似处非常高,包括馆库条件、设备、环境因素的控制等,研究问题的角度和视野基本相同,实际工作中采用的方法基本一致。图书、档案、文物保护研究首先要对内因即藏品制成材料的特性进行研究,了解其变化及老化规律,其次要研究外因即环境因素对各种藏品的影响,这两方面的问题都是预防性保护的措施,是延长藏品寿命最为重要的措施,是对藏品进行整体性保护,以做到预防在前,治理在后。从这方面分析,图书、档案、文物保护的相似度很高,如此相似的防护措施决定了工作方式、采取措施基本相似。
1.2 图书、档案、文物的保护条件要求存在交集
针对图书、档案、文物,各领域花大量精力研究环境因素对藏品的影响,由此,制定了保存各藏品的温湿度标准、防光标准、防空气污染标准、库房建设设计标准等,综合三家在这些方面的研究成果、标准和实践活动,可以发现存在很多交集。
在温度、湿度规定方面,图书、档案、文物基本相同,《博物馆建筑设计规范》(JGJ66-91)对保存文物的温度和湿度有具体规定,其中主要规定如下:“第4.2.2条 设置空气调节设备的藏品库房,冬季温度不应低于10℃,夏季温度不应高于26℃,相对湿度应保持基本稳定,并根据藏品材质类别确定参数”。
《档案馆建筑设计规范》(JGJ25-2010)对档案库房以及各类技术用房的温湿度标准进行了规定,每昼夜温度的波动幅度不超出±2℃、湿度的波动幅度不超过±5%。
《图书馆古籍书库基本要求》(GB/T 30227-2013)中规定:古籍特藏书库温度应为16℃-22℃±2℃,湿度应为45%-60%±5%。
有关照明方面,图书、档案、文物的保护规定也基本相同。
图书馆、档案馆和博物馆的技术用房、库房、展览室,除了温度湿度、防光要求基本在同一范围外,建筑设计、防火等级、防盗要求、防震等级、管理控制方面基本是一致的,因此,在保护技术、管理方式、实施方法等方面也基本一致。
2 图书、档案、文物保护人才培养的共性
2.1 图书、档案、文物保护对人才需求的交集
图书、档案、文物的保护在研究和实践中涉及的主要工作是预防性保护和治理性保护,前者属于档案保护技术管理工作,通常的“九防”属于此范畴,具有图书馆学、档案学、博物馆学基础的人才很容易从事此方面的研究和实践工作。“九防”工作相对于修复而言,技术要求不高,对专业知识背景要求比较宽泛,经过短期培训比较容易胜任。治理性保护属于专业性较强的技术,需要掌握一定的专业背景知识、经历专业学习和专门训练、有一定的工作经验,才能满足工作需求,胜任各项操作。
从表7可以看出,图书、档案、文物保护对人才知识背景和专业的要求除了本专业基础课外,其他知识和专业基本一致。由于保管对象的制成材料的种类不同,文物对材料工程专业有较高的需求,比如陶瓷、青铜器等在图书馆、档案馆保存很少或没有,对于这种特有材料的研究则需要专门学习。图书、档案、文物的保护技术从大类上看几乎是相同的,包括预防性保护技术和治理性保护技术,前者包括库房建设、设备、“九防”技术;后者主要是各类修复技术。从每一项具体专门技术而言,有共有的修复技术,比如纸张文献的修复,也有侧重不同或独有的技术,比如图书馆主要是图书和古籍的纸张修复;档案馆除了纸张修复还涉及胶片修复、磁记录保存等;文物的修复更复杂,常分为丝织品修复、青铜修复、陶瓷修复等。上述修复技术的要求、材料、工艺等存在不同,各自需要专门培训,但关于修复原理、修复目的、修复流程则基本一致。
三大保护领域在预防性保护措施方面基本相同,主要目的是加强藏品实体的保护,所涉及的内容、遇到的问题、解决的方法基本相同,对人才的需求基本一致。因此,在人才培训、课程设置和资源共享方面都可进行统一设计、共同规划、联合培养,实施一体化教育。而从目前实际情况看,档案保护、文物保护有相对较完善的预防性保护人才培养模式,高等教育的内容大体相同,只是分别培养,独自构建学科体系,完成培养方案,学生毕业后择业范围基本锁定在各自领域。图书保护目前主要还是从相关专业吸纳人才,长期存在图书保护高等教育的缺失。
治理性保护人才的短缺是图书、档案、文物的保护急需解决的问题,比如修复人才的短缺尤其技术高超的修复人才急缺已经在各个领域凸显出来。国家图书馆近些年来在图书、古籍修复人才培训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开展不同形式、不同内容的培训,在短时间内解决了修复人才短缺之急。而我国高等教育体系对这一问题还没有深刻思考,无统一规划和设计。目前全国高校还未有一所学校建立专门培养保护或修复专业本科生、研究生、博士生的培养机制或体系,这种教育体系的缺失,导致无法培养专门性的保护人才或修复人才。治理性保护人才除了需要专门知识结构外,还需要进行大量的实践练习,掌握各类方法,积累经验,尤其对于不同藏品的修复,需要的技术和经验都不相同,专门化培养、个性化训练、长期而非短期的练习是最为重要的培养模式,因此,治理性人才培养速度慢是一个客观事实。
2.2 国外图书、档案、文物的保护教育的整合模式对我国的启示
波兰早在1922年便开创了哥白尼大学文化财保护学院,其中包括文物、文献、书籍和画作等的保护、修复专业教育;20世纪中后期,意大利、西班牙、美国、日本、法国等国家普遍建立了文化遗产保护或文献保护技术或图书保护技术的专业教育。1981年,美国首先在哥伦比亚大学的图书馆学系开设图书档案保护专业教育,包含两个研究方向,一个是三年制的图书档案保护技术班,目标是培养图书档案保护技术的研究人员和专业工作人员;另一个是一年制的图书档案保护管理班,要求入学前必须先获得图书馆学学士学位,目标是培养档案保护宏观管理的领导人员。目前,德州大学奥斯汀分校设有资源保藏与文献修复专业;德雷克塞尔大学开设档案学与文献保护课程。1973年,法国索邦大学成立文化遗产保护修复部,主要面向艺术品、馆藏品、考古出土文物等的保护修复;1990年,法国国家遗产大学创建,1992年招生,以培训博物馆、档案馆、图书馆的馆长为主,培训学时为18个月;1996年成立了修复培训学院,内设8个专业,囊括图书、文物、档案、遗产等。徒儿美术大学、阿维尼翁大学等也开始进行书画修复和手稿修复高等教育,在教育层次上主要有研究生、博士生和继续教育。
进入21世纪后,韩国、印度相继开启了文化财产保护高等教育。这些国家或从文化财产保护或从图书、档案保护出发开始“大保护”范畴的高等教育,这种状况持续保持,如今许多国家将文化遗产保护、图书档案保护、文物保护、艺术品保护等融合在一起。欧美的图书、档案、文物的保护领域的高等教育学科整合一直占主导地位并且持续发展,“ipreser-vation”中的“i”是“interdisciplinary”(跨学科)的首字母缩写,这种跨学科的建设最终形成图书、档案保护教育一体化,或是图书、档案、文物保护教育一体化,客观上打破了条块分割,利于整合资源。
3 图书保护、档案保护、文物保护的人才培养体系整合模型
近些年来,文化遗产保护、文物保护、古籍保护、国家重点档案抢救保护分别是不同领域重点发展的事业,由此带动了许多大工程、大项目的开展。但是谁来承担,谁有能力承担和完成,完成的效果如何,是需要思考的问题。目前三大领域的基本形势是高涨的事业和低落的高等教育和人才培养。国外高校逐渐对三个领域的高等教育进行整合,目的是让学生接受这些领域的通识教育,具备不同实践领域的知识和技能,为图书馆、博物馆和档案馆提供“全能型”的专业人才。有机地将图书保护学、文物保护学和档案保护学三者的课程体系与内容进行了一定程度的集成,融合三大领域的技术方法,构建ipreser-vation平台,整合各自资源,据此进行人才统一培养和个性化训练。
建立“保护联盟”(ipreservation)是整合学科的一种模式,此种联盟既保持以往的独立培养方式,又有新的统一、融合形式,在整合图书、档案、文物、文化遗产的保护的基础上,建立统一的培养方式,人才培养途径采用共建、合建等方式,充分实现资源共享。在文化遗产保护的大环境下,将“保护联盟”(ipreservation)贯穿于文物保护教育、图书保护教育与档案保护教育中。第二种模式是建立新专业,与目前国内大多数高校单独开设图书馆学专业、文博专业、档案学专业不同,单独开设文化遗产保护专业,将藏品、藏品保护技术和人三者有效地融合起来,通过专门的教育,培养专门人才。
在课程体系设计过程中,主要考虑了三个方面的问题:第一,图书、档案、文物的保护职业需要什么样的知识和能力;第二,学生需要在教室里学什么;第三,学生在实习中需要掌握哪些技能。课程设置以传授关于藏品对象、藏品保存环境、藏品抢救修复的知识为主,包括各类保管对象的材料性能及结构、老化特性,库房建筑要求,环境条件评价与选择,各类保管技术、保存方式与保管装具及其修复,灾难应急及抢救,辅之以艺术史、版本学、标准及政策、保护技术组织管理、项目评估等相关方面的课程。课程体系容纳了关于各种类型藏品的知识,如文化遗产、青铜、竹、丝织品、纸、胶片、磁记录和光学记录等。为了将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保护知识应用到真实的工作环境中,教育机构为学生提供在图书馆、博物馆、档案馆、机构库、科研机构等实习的机会,培养其实践能力,训练其操作技能。在此模型中,图书、档案、文物的保护的核心课程是藏品预防性保护。包括藏品特性、藏品保管和安全防护。藏品特性涵盖各类藏品的性能及老化机制,三大保护领域共同的基础课程可以分为保护方法、藏品调查、保存、展览、安全和防护、仿真复制和数字化保存;实践课包括各类修复技术、藏品病害治理等。
4 总结
培养跨越图书馆、博物馆和档案馆等不同实践领域的保护专业人才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打破传统的教育设置和体制隔离,重新建立一种创新的培养机制,其中涉及观念、意识、习惯的转变,需要多部门、多领域的配合,需要国家从顶层进行规划和调整。本文提出的整合图书保护、文物保护和档案保护的设想,仅仅考虑到了藏品本身的内在特性和社会需要,所提出的高等教育培养模式的改革,在课程设置上基本按大类进行,而没有考虑实际操作中可能遇到的种种具体问题、具体解决途径和障碍。图书、档案、文物的保护教育的融合或整合需要根据社会实践的发展需求而不断更新课程内容,调整课程设置体系,才能在文化保护事业的发展中继续发挥更大的作用。
相关文章!
  • 融合正向建模与反求计算的车用

    崔庆佳 周兵 吴晓建 李宁 曾凡沂<br />
    摘 要:针对减振器调试过程中工程师凭借经验调试耗时耗力等局限性,引入反求的思想,开展了

  • 浅谈高校多媒体教育技术的应用

    聂森摘要:在科学技术蓬勃发展的今天,我国教育领域改革之中也逐渐引用了先进技术,如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等,对于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有很

  • 卫星天线过顶盲区时机分析

    晁宁+罗晓英+杨新龙<br />
    摘 要: 分析直角坐标框架结构平台和极坐标框架平台结构星载天线在各自盲区状态区域附近的发散问题。通过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