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图书评价体系研究
何峻 蔡蓉华
摘要 通过层次分析、专家调查和模糊隶属度分析等多种方法,在分析中文图书评价体系设计目标和原则的基础上,建立了中文图书综合评价体系,并通过实例分析对其评价指标、具体评价方法等进行了解释说明。
关键词 中文图书 图书评价 评价体系 文献计量学
1.中文图书评价体系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图书是人类精神生活的必需品,在人类文明的传承中,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曾经出版过的图书浩如烟海。如此众多的图书,如何选择,如何利用,对于图书工作者和使用者来说,始终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难题。因此,在图书出版、传播和典藏的过程中,图书评价是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图书发展的历史,就是一个不断编制、出版发行、筛选、典藏和淘汰的过程。
但是,长期以来,国内外对于图书评价的研究,由于其出版数量巨大、种类繁多,相关数据统计困难等诸多原因,无论在理论探讨还是实践应用方面,都相对薄弱和滞后。图书评价的主要方法基本仍停留在传统的定性分析层面。这种方法,虽然有一定的权威性和易操作性,但往往规模较小,且带有主观随意性和不确定性,缺少定量化的精度和力度。
为了促进新环境新技术下的我国图书出版事业有序发展,增强我国图书出版的持续创新能力,提高我国图书出版的整体品质和市场竞争力,提高我国的全民阅读素质,我们需要通过研究建立一个科学、合理、客观的图书综合评价体系,能针对图书的不同类型、特点和功用选择不同的指标,从多个角度对图书的质量以及在社会生活和科学活动中的作用做出全面、客观的评价,以得到改进和完善图书出版质量的方向和途径,同时,更好地发挥图书的文化价值和社会效益。
2.图书评价文献计量理论依据
文献计量统计研究证明,文献的许多特征是有规律的。如:英国文献计量学家布拉德福发现学科论文在期刊中的分布规律:对某一主题而言,将科学期刊按其登载相关论文数量的多少依次递减排列时,可以分成对该领域论文有显著贡献的核心区,以及与该区论文数量相等的几个区,这时核心区与相继各区的期刊数量成1:n1n2……的关系。布拉德福在此首先提出了核心区的概念,后来的研究者们将这部分位于核心区内的少数“信息密度大、载文量多”的期刊称之为核心期刊,而布氏揭示的这一规律也被后人称之为布拉德福文献集中与离散定律。
美国文献计量学家加菲尔德发现了引文分布规律:大量的引文都集中在多个学科的一小部分核心期刊中,而少量的引文则散布在大量的期刊中,因此,一个基本的、集中的期刊集合,就可以代表所有学科的核心。这一“集中效应”具有长期的稳定性,并不随时间推移呈现出显著变化。这就是著名的加菲尔德文献集中定律。
美国文献学家特鲁斯威通过对文献使用情况的统计分析,发现20%的馆藏,就可以满足80%的流通需求。他据此认为,帕累托的80/20定则同样适用于图书馆活动,并可用作确定图书馆的核心馆藏的参考。同样地,图书使用情况也存在类似的核心效应。
上述研究揭示了文献的使用特征确实存在集中和分散的规律,即少数文献集中了大量的使用量,而其他大多数文献只具有少量的使用量,因此,我们认为,文献计量学的研究方法,同样适用于图书评价研究。我们完全可以采用文献计量统计的方法对图书进行评价,筛选出少数使用量和影响力都较大的核心图书。
3.中文图书评价体系研究原则与方法
要构建科学合理的图书评价体系,必须充分考虑不同类型和范畴图书之间的差异,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数据和事实相结合、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评价方法,全面兼顾各类型图书的外在形式、内在质量、使用规律等各方面,设计互为作用和补充的多个评价指标,形成一套能达到最优化评价效果的多元互补的综合评价体系。因此,我们在研究建立中文图书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时,应大致遵循以下3条基本原则。
(1)明确评价对象,分类型分学科进行评价。
图书品种繁多,包括各种类型。有学术理论专著、实用技术图书、科学普及读物、大众通俗读物等等。不同类型和范畴的图书,彼此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内容各不相同,特性也各不相同,很难用统一的标准来进行评价和衡量,因此,我们在进行图书评价时,应针对各类型图书的特点,设立不同的评价指标和评价标准,进行分类型分学科的评价。
(2)多指标综合评价。
要对图书进行实事求是的评价和分析,建立一个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是评价成功的关键之一。能反映图书质量和水平的因素很多,因此,在构建图书综合评价体系时,必须针对不同的评价对象和评价目的,进行全面分析,从多个角度考虑设置评价指标。在评价指标选择完成之后,还需要认真分析选择评价指标统计源,只有以准确客观的统计数据为基础,才能得到科学合理的评价结果。
(3)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相结合。
图书的定性评价方法是由学科专家根据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对图书的价值做出主观判断的方法。它的优点是简单易行,权威全面,但往往也会受限于专家的个人学识、偏好等因素,带有一定的随意性和不确定性。而定量评价方法强调数据计算,具有客观化、精确化、标准化的特点,但同时也会因为选取的评价指标自身的完善程度、统计数据的质量水平等种种原因产生偏差。所以,无论是定量评价方法还是定性评价方法,都有其优点,也都有其局限性。正因为此,科学合理的图书评价体系,应考虑从多维度视角对图书进行评价,努力将各种指标数据与专家评议与用户评议有机结合起来,寻求两者平衡的最佳结合点,以求得到更客观、更公正的评价结果。
4.构建中文图书综合评价体系
根据上述中文图书评价体系研究总体原则,我们通过“德尔菲专家调查”和“层次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综合考虑图书评价的各方面因素,构建了一个多层次、多方位的中文图书综合评价体系,其基本框架如图1所示。
其中,有关图书编辑质量的评价在图书的质量管理规定中都有较成熟的标准和规范,我们就不在此详细论述了,重点介绍有关内容质量评价部分的设想。
如何对图书的内容质量进行客观合理的评价,是一项非常复杂和困难的工作。我们认为,主要可以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对图书的内在价值的评价,包括对图书内容的思想性、创新性、科学性、艺术性、学术性、知识性、实用性等多个方面的分析比较;二是对图书的使用价值的评价,主要体现在图书的影响力和满足社会需求的能力上。对这些价值和效应的评价,其中有些可以通过定量指标来进行量化测算,有的则是难以计量的。因此,我们在构建中文图书内容质量的评价体系时,选择了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的方法,来综合考虑对这两方面因素的评价。
4.1定性评价方法和指标
定性评价是指根据人们的经验和主观认识来直接判断和确定图书价值,与定量方法相比,它更强调对评价对象的主观观察、归纳、判断、分析,侧重于对图书难以量化的内在价值部分的把握,因此,我们在设计确定定性评价指标时,更多考虑的是从宏观角度出发,从整体着眼,努力平衡指标的“充分性”、“通用性”和“适用性”,使得评价指标体系既能满足多样化需求又同时具备可行性。
“中文图书综合评价体系”在评价图书内容质量方面共设置了“思想性”、“科学性”、“创新性”等8个定性指标,基本涵盖了评价质量所需的各个方面。
如何使用上述定性评价指标对图书进行综合评价,也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一般我们可考虑采用两种不同的方法。一是将各个具体指标根据重要程度的不同赋予不同的权重,然后请专家根据各个具体指标进行评分,评分结果直接纳入评价数学模型。这种方法数据更为精准,但操作难度大,可行性较差。第二种方法则是由专家根据上述各个指标,结合对该图书的整体认识,直接给出综合评价结果,这种方法易于操作,更适用于较大规模的评价,但缺点是在精准性上有所欠缺。
4.2定量评价方法和指标
定量评价主要是通过对图书或与其某部分特征相关的定量指标进行文献计量统计和数据分析,来评价图书的使用价值和社会功用,它更强调数据统计和计算,具有客观化、标准化、精确化等优点。
在定量评价指标方面,我们共设立了8个指标。包括:
(1)被引频次。指被评价图书在统计年限中被期刊或其他图书引用的次数,以此来表示该图书在科学学术交流中被利用的程度。
(2)借阅频次。指被评价图书在统计年限中在图书馆等文献情报机构被读者借阅的次数,它从一个角度反映了该图书的被使用情况。
(3)被摘频次。指被重要检索工具摘要或书评的次数。
(4)网络下载频次。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图书的使用和阅读提供了一个极具发展潜力的平台,图书的数字化出版、网络化传播日益广泛。为了适应这一新的趋势,我们在计量评价时,也设立了相应的网络下载频次指标,通过统计图书在互联网上被下载阅读的频次,反映图书在互联网上的传播情况。
(5)获奖频次。指在图书评奖活动中的获奖次数。它能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图书本身的质量和社会对其的评价,可以借鉴吸收其他项目的图书评价成果,进一步提高对图书质量的评价作用。
(6)出版次数。指图书再版的次数,是反映图书被利用的持续程度的重要指标。
(7)发行数量。指图书销售发行的册数,它通过读者的消费体现图书的价值和影响,直接从市场角度反映了读者对图书的认可情况。
(8)核心作者著作。科学计量学的研究表明,不论是在某学科领域,还是在某研究群体范围内,在特定的时间段内都存在着一个杰出科学家和少数精英人物的集合。他们的研究成果反映在相关的图书创作上,也有着较好的质量和较大的影响力。因此,我们将是否为该领域的核心作者著作,也作为评价指标之一。
在一个多指标综合评价体系中,由于各个评价指标性质不同,不能进行直接的计算比较,所以往往需要通过建立一定的数学模型,转换到同一域内才能比较。目前在对复杂对象的评价研究中,常用的是根据模糊数学理论建立的综合评价数学模式。首先对指标体系中的各个指标进行模糊隶属度转化,然后,综合衡量指标体系中各个指标的重要性,确定相应的权重,对各指标的隶属度进行加权平均,得出综合排序值,在此基础上进行排序比较。
摘要 通过层次分析、专家调查和模糊隶属度分析等多种方法,在分析中文图书评价体系设计目标和原则的基础上,建立了中文图书综合评价体系,并通过实例分析对其评价指标、具体评价方法等进行了解释说明。
关键词 中文图书 图书评价 评价体系 文献计量学
1.中文图书评价体系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图书是人类精神生活的必需品,在人类文明的传承中,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曾经出版过的图书浩如烟海。如此众多的图书,如何选择,如何利用,对于图书工作者和使用者来说,始终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难题。因此,在图书出版、传播和典藏的过程中,图书评价是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图书发展的历史,就是一个不断编制、出版发行、筛选、典藏和淘汰的过程。
但是,长期以来,国内外对于图书评价的研究,由于其出版数量巨大、种类繁多,相关数据统计困难等诸多原因,无论在理论探讨还是实践应用方面,都相对薄弱和滞后。图书评价的主要方法基本仍停留在传统的定性分析层面。这种方法,虽然有一定的权威性和易操作性,但往往规模较小,且带有主观随意性和不确定性,缺少定量化的精度和力度。
为了促进新环境新技术下的我国图书出版事业有序发展,增强我国图书出版的持续创新能力,提高我国图书出版的整体品质和市场竞争力,提高我国的全民阅读素质,我们需要通过研究建立一个科学、合理、客观的图书综合评价体系,能针对图书的不同类型、特点和功用选择不同的指标,从多个角度对图书的质量以及在社会生活和科学活动中的作用做出全面、客观的评价,以得到改进和完善图书出版质量的方向和途径,同时,更好地发挥图书的文化价值和社会效益。
2.图书评价文献计量理论依据
文献计量统计研究证明,文献的许多特征是有规律的。如:英国文献计量学家布拉德福发现学科论文在期刊中的分布规律:对某一主题而言,将科学期刊按其登载相关论文数量的多少依次递减排列时,可以分成对该领域论文有显著贡献的核心区,以及与该区论文数量相等的几个区,这时核心区与相继各区的期刊数量成1:n1n2……的关系。布拉德福在此首先提出了核心区的概念,后来的研究者们将这部分位于核心区内的少数“信息密度大、载文量多”的期刊称之为核心期刊,而布氏揭示的这一规律也被后人称之为布拉德福文献集中与离散定律。
美国文献计量学家加菲尔德发现了引文分布规律:大量的引文都集中在多个学科的一小部分核心期刊中,而少量的引文则散布在大量的期刊中,因此,一个基本的、集中的期刊集合,就可以代表所有学科的核心。这一“集中效应”具有长期的稳定性,并不随时间推移呈现出显著变化。这就是著名的加菲尔德文献集中定律。
美国文献学家特鲁斯威通过对文献使用情况的统计分析,发现20%的馆藏,就可以满足80%的流通需求。他据此认为,帕累托的80/20定则同样适用于图书馆活动,并可用作确定图书馆的核心馆藏的参考。同样地,图书使用情况也存在类似的核心效应。
上述研究揭示了文献的使用特征确实存在集中和分散的规律,即少数文献集中了大量的使用量,而其他大多数文献只具有少量的使用量,因此,我们认为,文献计量学的研究方法,同样适用于图书评价研究。我们完全可以采用文献计量统计的方法对图书进行评价,筛选出少数使用量和影响力都较大的核心图书。
3.中文图书评价体系研究原则与方法
要构建科学合理的图书评价体系,必须充分考虑不同类型和范畴图书之间的差异,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数据和事实相结合、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评价方法,全面兼顾各类型图书的外在形式、内在质量、使用规律等各方面,设计互为作用和补充的多个评价指标,形成一套能达到最优化评价效果的多元互补的综合评价体系。因此,我们在研究建立中文图书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时,应大致遵循以下3条基本原则。
(1)明确评价对象,分类型分学科进行评价。
图书品种繁多,包括各种类型。有学术理论专著、实用技术图书、科学普及读物、大众通俗读物等等。不同类型和范畴的图书,彼此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内容各不相同,特性也各不相同,很难用统一的标准来进行评价和衡量,因此,我们在进行图书评价时,应针对各类型图书的特点,设立不同的评价指标和评价标准,进行分类型分学科的评价。
(2)多指标综合评价。
要对图书进行实事求是的评价和分析,建立一个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是评价成功的关键之一。能反映图书质量和水平的因素很多,因此,在构建图书综合评价体系时,必须针对不同的评价对象和评价目的,进行全面分析,从多个角度考虑设置评价指标。在评价指标选择完成之后,还需要认真分析选择评价指标统计源,只有以准确客观的统计数据为基础,才能得到科学合理的评价结果。
(3)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相结合。
图书的定性评价方法是由学科专家根据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对图书的价值做出主观判断的方法。它的优点是简单易行,权威全面,但往往也会受限于专家的个人学识、偏好等因素,带有一定的随意性和不确定性。而定量评价方法强调数据计算,具有客观化、精确化、标准化的特点,但同时也会因为选取的评价指标自身的完善程度、统计数据的质量水平等种种原因产生偏差。所以,无论是定量评价方法还是定性评价方法,都有其优点,也都有其局限性。正因为此,科学合理的图书评价体系,应考虑从多维度视角对图书进行评价,努力将各种指标数据与专家评议与用户评议有机结合起来,寻求两者平衡的最佳结合点,以求得到更客观、更公正的评价结果。
4.构建中文图书综合评价体系
根据上述中文图书评价体系研究总体原则,我们通过“德尔菲专家调查”和“层次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综合考虑图书评价的各方面因素,构建了一个多层次、多方位的中文图书综合评价体系,其基本框架如图1所示。
其中,有关图书编辑质量的评价在图书的质量管理规定中都有较成熟的标准和规范,我们就不在此详细论述了,重点介绍有关内容质量评价部分的设想。
如何对图书的内容质量进行客观合理的评价,是一项非常复杂和困难的工作。我们认为,主要可以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对图书的内在价值的评价,包括对图书内容的思想性、创新性、科学性、艺术性、学术性、知识性、实用性等多个方面的分析比较;二是对图书的使用价值的评价,主要体现在图书的影响力和满足社会需求的能力上。对这些价值和效应的评价,其中有些可以通过定量指标来进行量化测算,有的则是难以计量的。因此,我们在构建中文图书内容质量的评价体系时,选择了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的方法,来综合考虑对这两方面因素的评价。
4.1定性评价方法和指标
定性评价是指根据人们的经验和主观认识来直接判断和确定图书价值,与定量方法相比,它更强调对评价对象的主观观察、归纳、判断、分析,侧重于对图书难以量化的内在价值部分的把握,因此,我们在设计确定定性评价指标时,更多考虑的是从宏观角度出发,从整体着眼,努力平衡指标的“充分性”、“通用性”和“适用性”,使得评价指标体系既能满足多样化需求又同时具备可行性。
“中文图书综合评价体系”在评价图书内容质量方面共设置了“思想性”、“科学性”、“创新性”等8个定性指标,基本涵盖了评价质量所需的各个方面。
如何使用上述定性评价指标对图书进行综合评价,也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一般我们可考虑采用两种不同的方法。一是将各个具体指标根据重要程度的不同赋予不同的权重,然后请专家根据各个具体指标进行评分,评分结果直接纳入评价数学模型。这种方法数据更为精准,但操作难度大,可行性较差。第二种方法则是由专家根据上述各个指标,结合对该图书的整体认识,直接给出综合评价结果,这种方法易于操作,更适用于较大规模的评价,但缺点是在精准性上有所欠缺。
4.2定量评价方法和指标
定量评价主要是通过对图书或与其某部分特征相关的定量指标进行文献计量统计和数据分析,来评价图书的使用价值和社会功用,它更强调数据统计和计算,具有客观化、标准化、精确化等优点。
在定量评价指标方面,我们共设立了8个指标。包括:
(1)被引频次。指被评价图书在统计年限中被期刊或其他图书引用的次数,以此来表示该图书在科学学术交流中被利用的程度。
(2)借阅频次。指被评价图书在统计年限中在图书馆等文献情报机构被读者借阅的次数,它从一个角度反映了该图书的被使用情况。
(3)被摘频次。指被重要检索工具摘要或书评的次数。
(4)网络下载频次。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图书的使用和阅读提供了一个极具发展潜力的平台,图书的数字化出版、网络化传播日益广泛。为了适应这一新的趋势,我们在计量评价时,也设立了相应的网络下载频次指标,通过统计图书在互联网上被下载阅读的频次,反映图书在互联网上的传播情况。
(5)获奖频次。指在图书评奖活动中的获奖次数。它能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图书本身的质量和社会对其的评价,可以借鉴吸收其他项目的图书评价成果,进一步提高对图书质量的评价作用。
(6)出版次数。指图书再版的次数,是反映图书被利用的持续程度的重要指标。
(7)发行数量。指图书销售发行的册数,它通过读者的消费体现图书的价值和影响,直接从市场角度反映了读者对图书的认可情况。
(8)核心作者著作。科学计量学的研究表明,不论是在某学科领域,还是在某研究群体范围内,在特定的时间段内都存在着一个杰出科学家和少数精英人物的集合。他们的研究成果反映在相关的图书创作上,也有着较好的质量和较大的影响力。因此,我们将是否为该领域的核心作者著作,也作为评价指标之一。
在一个多指标综合评价体系中,由于各个评价指标性质不同,不能进行直接的计算比较,所以往往需要通过建立一定的数学模型,转换到同一域内才能比较。目前在对复杂对象的评价研究中,常用的是根据模糊数学理论建立的综合评价数学模式。首先对指标体系中的各个指标进行模糊隶属度转化,然后,综合衡量指标体系中各个指标的重要性,确定相应的权重,对各指标的隶属度进行加权平均,得出综合排序值,在此基础上进行排序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