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主义学习环境教学设计模式
刘欣
[摘 要] 建构主义学习环境教学设计,十分强调“学习中心”的有意义学习环境设计的理念。文章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环境教学设计的基本原理和基本理论,分析了学习环境教学设计模式的结构程序和操作策略,旨在突显主体价值取向的学习环境教学设计的实践模型,促进学习者意义建构能力。
[关键词]建构主义 教学设计 学习环境设计 结构程序 教学模型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4)01-0007-03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人们对学习本质及教学设计研究的不断深入,主体价值取向的建构主义学习环境教学设计逐渐兴起,对客观理性取向的教学系统设计提出了挑战,并受到教育理论界和实践者的广泛关注。
一、意义阐释:学习环境教学设计模式的内涵
建构主义教学系统设计特别强调“学习中心”的有意义学习环境的设计,设计的结果是建构主义学习环境(Constructivist Learning Environments,简称CLEs)。CLEs的创建可以看成是建构主义教学设计的典型倾向。美国教学设计专家乔纳森认为,建构主义学习环境“是一种以技术为支持的学习环境,学习者从中可以展开有意义的、有益的学习。在学习过程中,技术作为学习者探索、实验、建构和反思学习的工具,可以使学习者从经验中学习”。[1]可见,学习环境的显著特征,是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是能“给养”或支持自主、探究和协作学习活动,并能与环境互动而建构个体意义的学习环境。
20世纪90年代后,建构主义教学设计研究构建了许多创新性的学习环境设计。尽管这些方式在应用的范围、技术和方法上有所不同,但是他们所蕴涵的促进主体有意义建构能力的认识论是相似的,而且在设计上倾向于CLEs的创建和运用。
二、理论框架:学习环境教学设计模式的原理
(一)基本原理:学习环境教学设计的要素构成
乔纳森六要素学习环境设计。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代表人物乔纳森认为,CLEs的构成部分主要有:1.问题/项目空间。这是学习环境中的概念与操作的核心,起着聚合其他相关部分的作用。2.相关案例:运用相关案例来支持学习者的相关经验,提供学习“支架”。3.信息资源:使学习者在情境中的应用产生相关的意义。4.认知建构工具:指能承担和促进特定认知过程的工具,以帮助学习者完成问题求解任务,其中包括视觉工具、知识建模工具、绩效支持工具和信息收集工具等。5.交流与协作工具:强调学习是通过协作、共享等社会性方式实现知识的社会建构。6.社会/背景支持:包括物质基础设施、教师和学习者的训练准备情况等。[2]
我国学者关于学习环境的整合设计。根据对学习环境定义的理解,在分析综合各种要素的基础上,我国学者钟志贤教授认为,构成学习环境的要素主要有活动、情境、资源、工具、支架、学习共同体和评价这七要素,各要素与学习者/教师具有密切的内在联系。其特点在于:其一,强化了“活动”中心。活动作为人与社会、文化和环境间的双向交互的过程,成为其他各个要素变化组合的中心或前提。其二,强调“学习共同体”要素。注重人际互动、广域学习空间、交流协作、知识的社会性建构、群体学习等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其三,在资源、工具和评价要素方面,强调运用丰富的网络资源、多样化的信息技术工具和真实性的评价。其四,在情境要素方面,强调学习任务内容和活动真实性。其五,在学习者/教师角色方面,强调学习者学习的五大特性,即积极主动的、情境化的、复杂的、协作的、建构的学习;强调教师的角色主要是帮促者,为学习者提供支架;强调“互动”是学习环境诸要素产生效力的灵魂,教师/学习者与各要素之间的关系是互动关系;各要素的变化组合和师生关系的不同性质,便构成了不同的教与学的模式。
(二)基本理论:学习环境教学设计的多元理论模型
学习环境设计的复杂性,决定了其理论视野的多元性。多元理论给学习环境的设计提供了多样化视角,丰富了学习环境设计的思维视野,使之更具完整性和实际操作性。一般说来,任何学习环境设计的审视都离不开心理学、教育学、技术、文化和实用主义等多学科视角。[3]情境认知理论、活动理论、分布式认知构成学习环境设计的基础理论,它们与其他理论互为关联,共同构成了一个学习环境设计理论框架。如表1所示。
表1 学习环境设计的多元理论模型阐释
■
(三)结构程序:学习环境教学设计模式的程序
学习环境设计强调以学为中心,以学习者分析为起点,以问题(情境问题化)为导向,以任务(问题任务化)为主线,突显“情境-协作-会话-意义建构”四大要素,通过学习目标分析、教学策略设计和学习评价设计等环节展开,促进学习者意义建构能力。[4]
三、操作策略:学习环境教学设计模式的应用
(一)教学目标分析
基于“学”的教学目标分析,其中包括学习者特征分析、学习内容分析。其主要任务有:一是确定学习者的学习起点和任务起点;二是确定学习主题及学习目标要求。其主要目的是:设计适合学生能力与知识水平的学习“主题”,设计适合学生学习的真实环境下的教学任务,以便展开意义建构活动。提出学习任务,是学习环境教学设计模式的核心和重点。
(二)学习情境设计
基于“学”的情境教学设计通常包括学习环境创设、学习资源设计、认知工具设计等。
1.学习情境的创设。建构主义强调真实情境下的任务学习,要尽量减小知识学习与问题解决之间的差距,注重知识迁移能力的培养。因此,需要将“情境问题化、问题任务化、任务活动化”,还原知识背景的生动性、丰富性,提供具有吸引力的问题表征,激励学习者在任务主导的问题情境创设中,积极主动地探索问题,开展协作交流,围绕意义建构“主题”(或“学习任务”),进行情境创设,实现知识意义和主体意义双重建构的根本目的。
2.学习资源的设计 。学习资源是指提供与问题解决有关的各种信息资源。丰富的学习资源是建构主义学习的一个必不可少的条件。在基于“学”的情境教学设计中,必须选择教与学所需的学习资源,并设计这些学习资源的应用方式,以更有效地促进学习者的意义建构。
3.认知工具的设计。认知工具是支持、促进学习者思维过程的心智模式和媒体。常用的认知工具有六类:问题/任务表征工具(案例、可视化工具等)、静态/动态知识建模工具(数据库、语义网络等)、绩效支持工具、信息搜集工具、对话协作工具(学习共同体等)、管理与评价工具等。
(三)学习组织设计
学习组织的设计也是一种教学策略的设计,它包括自主学习策略设计、协作学习活动的设计和教师指导性活动的设计。
1.自主学习策略设计。自主学习策略是指为了支持和促进学习者自主有效学习而嵌入学习环境中的各种学习策略。其核心是要充分体现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发挥学习者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学习者是认知的主体,学习者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尤其是与智力因素有关的特征,对学习策略的选择至关重要。根据不同的教学策略和主体特征,应当设计和选择不同的自主学习活动。如表2所示。
表2 基于建构主义教学策略的自主学习策略设计
■
2.协作学习环境和活动方式的设计。设计协作学习环境(又称“协作知识建构”Collaborative Knowledge-Building,简称CKB)目的是为了在个人自主学习的基础上,通过师生共享-论证-协商,以深化完善对学习“主题”的意义建构。其方式主要有:竞争、辩论、伙伴、设计、角色扮演和问题解决。如表3所示。
表3 协作学习环境和活动方式的设计
■
3.教师指导策略和指导活动的设计。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设计中,学习者是学习性主体,教师是主导性主体,是学习过程的导航者、指导者,意义建构的设计者、帮促者。任何情况下,教师都有控制、管理、帮助和指导的职责。教师需要在学习环境中确定学习任务,组织学习活动,提供帮助和指导,引导学生正确使用认知工具。
(四)总结与强化练习
适时的教学总结可有效地帮助学习者将零散的知识系统化。总结要简明扼要,总结后,应精心选择和设计一套有针对性的补充学习材料和强化练习,以便检测、巩固、拓展所学知识,纠正原有错误理解或片面认识,最终达到符合要求的意义建构。
(五)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学习环境教学设计则注重以学生为中心,强调“情境”对意义建构的重要作用,“协作学习”对意义建构的关键作用,学习过程的最终目的是完成意义建构。因此,其评价内容主要围绕三个方面进行:自主学习能力、协作学习过程中做出的贡献、是否达到意义建构的要求。其评价取向更加重视过程性评价,更加关注学习任务的整体性评价,学习参与度及社会性评价等。但同时,应注意避免忽视教学目标达成、忽视教师指导作用和忽视自主学习设计评价的倾向。
[ 参 考 文 献 ]
[1] Jonassen,D.K.Peck&B. Wilson(1999).Learning With technology A Constructivist Perspective, Prentice Hall.lnc.l94.转引自:钟志贤.面向知识时代的教学设计框架:促进学习者发展[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2] Jonassen,D.K.Peck&B. Wilson(1999).Learning With Technology:A Constructivist Perspective,Prentice Hall.Inc.195.
[3] 钟志贤.大学教学模式革新:教学设计视域[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129-130.
[4] 何克抗.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J].电化教育研究,1997(3):3-9.
2.学习资源的设计 。学习资源是指提供与问题解决有关的各种信息资源。丰富的学习资源是建构主义学习的一个必不可少的条件。在基于“学”的情境教学设计中,必须选择教与学所需的学习资源,并设计这些学习资源的应用方式,以更有效地促进学习者的意义建构。
3.认知工具的设计。认知工具是支持、促进学习者思维过程的心智模式和媒体。常用的认知工具有六类:问题/任务表征工具(案例、可视化工具等)、静态/动态知识建模工具(数据库、语义网络等)、绩效支持工具、信息搜集工具、对话协作工具(学习共同体等)、管理与评价工具等。
(三)学习组织设计
学习组织的设计也是一种教学策略的设计,它包括自主学习策略设计、协作学习活动的设计和教师指导性活动的设计。
1.自主学习策略设计。自主学习策略是指为了支持和促进学习者自主有效学习而嵌入学习环境中的各种学习策略。其核心是要充分体现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发挥学习者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学习者是认知的主体,学习者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尤其是与智力因素有关的特征,对学习策略的选择至关重要。根据不同的教学策略和主体特征,应当设计和选择不同的自主学习活动。如表2所示。
表2 基于建构主义教学策略的自主学习策略设计
■
2.协作学习环境和活动方式的设计。设计协作学习环境(又称“协作知识建构”Collaborative Knowledge-Building,简称CKB)目的是为了在个人自主学习的基础上,通过师生共享-论证-协商,以深化完善对学习“主题”的意义建构。其方式主要有:竞争、辩论、伙伴、设计、角色扮演和问题解决。如表3所示。
表3 协作学习环境和活动方式的设计
■
3.教师指导策略和指导活动的设计。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设计中,学习者是学习性主体,教师是主导性主体,是学习过程的导航者、指导者,意义建构的设计者、帮促者。任何情况下,教师都有控制、管理、帮助和指导的职责。教师需要在学习环境中确定学习任务,组织学习活动,提供帮助和指导,引导学生正确使用认知工具。
(四)总结与强化练习
适时的教学总结可有效地帮助学习者将零散的知识系统化。总结要简明扼要,总结后,应精心选择和设计一套有针对性的补充学习材料和强化练习,以便检测、巩固、拓展所学知识,纠正原有错误理解或片面认识,最终达到符合要求的意义建构。
(五)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学习环境教学设计则注重以学生为中心,强调“情境”对意义建构的重要作用,“协作学习”对意义建构的关键作用,学习过程的最终目的是完成意义建构。因此,其评价内容主要围绕三个方面进行:自主学习能力、协作学习过程中做出的贡献、是否达到意义建构的要求。其评价取向更加重视过程性评价,更加关注学习任务的整体性评价,学习参与度及社会性评价等。但同时,应注意避免忽视教学目标达成、忽视教师指导作用和忽视自主学习设计评价的倾向。
[ 参 考 文 献 ]
[1] Jonassen,D.K.Peck&B. Wilson(1999).Learning With technology A Constructivist Perspective, Prentice Hall.lnc.l94.转引自:钟志贤.面向知识时代的教学设计框架:促进学习者发展[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2] Jonassen,D.K.Peck&B. Wilson(1999).Learning With Technology:A Constructivist Perspective,Prentice Hall.Inc.195.
[3] 钟志贤.大学教学模式革新:教学设计视域[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129-130.
[4] 何克抗.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J].电化教育研究,1997(3):3-9.
2.学习资源的设计 。学习资源是指提供与问题解决有关的各种信息资源。丰富的学习资源是建构主义学习的一个必不可少的条件。在基于“学”的情境教学设计中,必须选择教与学所需的学习资源,并设计这些学习资源的应用方式,以更有效地促进学习者的意义建构。
3.认知工具的设计。认知工具是支持、促进学习者思维过程的心智模式和媒体。常用的认知工具有六类:问题/任务表征工具(案例、可视化工具等)、静态/动态知识建模工具(数据库、语义网络等)、绩效支持工具、信息搜集工具、对话协作工具(学习共同体等)、管理与评价工具等。
(三)学习组织设计
学习组织的设计也是一种教学策略的设计,它包括自主学习策略设计、协作学习活动的设计和教师指导性活动的设计。
1.自主学习策略设计。自主学习策略是指为了支持和促进学习者自主有效学习而嵌入学习环境中的各种学习策略。其核心是要充分体现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发挥学习者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学习者是认知的主体,学习者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尤其是与智力因素有关的特征,对学习策略的选择至关重要。根据不同的教学策略和主体特征,应当设计和选择不同的自主学习活动。如表2所示。
表2 基于建构主义教学策略的自主学习策略设计
■
2.协作学习环境和活动方式的设计。设计协作学习环境(又称“协作知识建构”Collaborative Knowledge-Building,简称CKB)目的是为了在个人自主学习的基础上,通过师生共享-论证-协商,以深化完善对学习“主题”的意义建构。其方式主要有:竞争、辩论、伙伴、设计、角色扮演和问题解决。如表3所示。
表3 协作学习环境和活动方式的设计
■
3.教师指导策略和指导活动的设计。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设计中,学习者是学习性主体,教师是主导性主体,是学习过程的导航者、指导者,意义建构的设计者、帮促者。任何情况下,教师都有控制、管理、帮助和指导的职责。教师需要在学习环境中确定学习任务,组织学习活动,提供帮助和指导,引导学生正确使用认知工具。
(四)总结与强化练习
适时的教学总结可有效地帮助学习者将零散的知识系统化。总结要简明扼要,总结后,应精心选择和设计一套有针对性的补充学习材料和强化练习,以便检测、巩固、拓展所学知识,纠正原有错误理解或片面认识,最终达到符合要求的意义建构。
(五)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学习环境教学设计则注重以学生为中心,强调“情境”对意义建构的重要作用,“协作学习”对意义建构的关键作用,学习过程的最终目的是完成意义建构。因此,其评价内容主要围绕三个方面进行:自主学习能力、协作学习过程中做出的贡献、是否达到意义建构的要求。其评价取向更加重视过程性评价,更加关注学习任务的整体性评价,学习参与度及社会性评价等。但同时,应注意避免忽视教学目标达成、忽视教师指导作用和忽视自主学习设计评价的倾向。
[ 参 考 文 献 ]
[1] Jonassen,D.K.Peck&B. Wilson(1999).Learning With technology A Constructivist Perspective, Prentice Hall.lnc.l94.转引自:钟志贤.面向知识时代的教学设计框架:促进学习者发展[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2] Jonassen,D.K.Peck&B. Wilson(1999).Learning With Technology:A Constructivist Perspective,Prentice Hall.Inc.195.
[3] 钟志贤.大学教学模式革新:教学设计视域[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129-130.
[4] 何克抗.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J].电化教育研究,1997(3):3-9.
[摘 要] 建构主义学习环境教学设计,十分强调“学习中心”的有意义学习环境设计的理念。文章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环境教学设计的基本原理和基本理论,分析了学习环境教学设计模式的结构程序和操作策略,旨在突显主体价值取向的学习环境教学设计的实践模型,促进学习者意义建构能力。
[关键词]建构主义 教学设计 学习环境设计 结构程序 教学模型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4)01-0007-03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人们对学习本质及教学设计研究的不断深入,主体价值取向的建构主义学习环境教学设计逐渐兴起,对客观理性取向的教学系统设计提出了挑战,并受到教育理论界和实践者的广泛关注。
一、意义阐释:学习环境教学设计模式的内涵
建构主义教学系统设计特别强调“学习中心”的有意义学习环境的设计,设计的结果是建构主义学习环境(Constructivist Learning Environments,简称CLEs)。CLEs的创建可以看成是建构主义教学设计的典型倾向。美国教学设计专家乔纳森认为,建构主义学习环境“是一种以技术为支持的学习环境,学习者从中可以展开有意义的、有益的学习。在学习过程中,技术作为学习者探索、实验、建构和反思学习的工具,可以使学习者从经验中学习”。[1]可见,学习环境的显著特征,是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是能“给养”或支持自主、探究和协作学习活动,并能与环境互动而建构个体意义的学习环境。
20世纪90年代后,建构主义教学设计研究构建了许多创新性的学习环境设计。尽管这些方式在应用的范围、技术和方法上有所不同,但是他们所蕴涵的促进主体有意义建构能力的认识论是相似的,而且在设计上倾向于CLEs的创建和运用。
二、理论框架:学习环境教学设计模式的原理
(一)基本原理:学习环境教学设计的要素构成
乔纳森六要素学习环境设计。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代表人物乔纳森认为,CLEs的构成部分主要有:1.问题/项目空间。这是学习环境中的概念与操作的核心,起着聚合其他相关部分的作用。2.相关案例:运用相关案例来支持学习者的相关经验,提供学习“支架”。3.信息资源:使学习者在情境中的应用产生相关的意义。4.认知建构工具:指能承担和促进特定认知过程的工具,以帮助学习者完成问题求解任务,其中包括视觉工具、知识建模工具、绩效支持工具和信息收集工具等。5.交流与协作工具:强调学习是通过协作、共享等社会性方式实现知识的社会建构。6.社会/背景支持:包括物质基础设施、教师和学习者的训练准备情况等。[2]
我国学者关于学习环境的整合设计。根据对学习环境定义的理解,在分析综合各种要素的基础上,我国学者钟志贤教授认为,构成学习环境的要素主要有活动、情境、资源、工具、支架、学习共同体和评价这七要素,各要素与学习者/教师具有密切的内在联系。其特点在于:其一,强化了“活动”中心。活动作为人与社会、文化和环境间的双向交互的过程,成为其他各个要素变化组合的中心或前提。其二,强调“学习共同体”要素。注重人际互动、广域学习空间、交流协作、知识的社会性建构、群体学习等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其三,在资源、工具和评价要素方面,强调运用丰富的网络资源、多样化的信息技术工具和真实性的评价。其四,在情境要素方面,强调学习任务内容和活动真实性。其五,在学习者/教师角色方面,强调学习者学习的五大特性,即积极主动的、情境化的、复杂的、协作的、建构的学习;强调教师的角色主要是帮促者,为学习者提供支架;强调“互动”是学习环境诸要素产生效力的灵魂,教师/学习者与各要素之间的关系是互动关系;各要素的变化组合和师生关系的不同性质,便构成了不同的教与学的模式。
(二)基本理论:学习环境教学设计的多元理论模型
学习环境设计的复杂性,决定了其理论视野的多元性。多元理论给学习环境的设计提供了多样化视角,丰富了学习环境设计的思维视野,使之更具完整性和实际操作性。一般说来,任何学习环境设计的审视都离不开心理学、教育学、技术、文化和实用主义等多学科视角。[3]情境认知理论、活动理论、分布式认知构成学习环境设计的基础理论,它们与其他理论互为关联,共同构成了一个学习环境设计理论框架。如表1所示。
表1 学习环境设计的多元理论模型阐释
■
(三)结构程序:学习环境教学设计模式的程序
学习环境设计强调以学为中心,以学习者分析为起点,以问题(情境问题化)为导向,以任务(问题任务化)为主线,突显“情境-协作-会话-意义建构”四大要素,通过学习目标分析、教学策略设计和学习评价设计等环节展开,促进学习者意义建构能力。[4]
三、操作策略:学习环境教学设计模式的应用
(一)教学目标分析
基于“学”的教学目标分析,其中包括学习者特征分析、学习内容分析。其主要任务有:一是确定学习者的学习起点和任务起点;二是确定学习主题及学习目标要求。其主要目的是:设计适合学生能力与知识水平的学习“主题”,设计适合学生学习的真实环境下的教学任务,以便展开意义建构活动。提出学习任务,是学习环境教学设计模式的核心和重点。
(二)学习情境设计
基于“学”的情境教学设计通常包括学习环境创设、学习资源设计、认知工具设计等。
1.学习情境的创设。建构主义强调真实情境下的任务学习,要尽量减小知识学习与问题解决之间的差距,注重知识迁移能力的培养。因此,需要将“情境问题化、问题任务化、任务活动化”,还原知识背景的生动性、丰富性,提供具有吸引力的问题表征,激励学习者在任务主导的问题情境创设中,积极主动地探索问题,开展协作交流,围绕意义建构“主题”(或“学习任务”),进行情境创设,实现知识意义和主体意义双重建构的根本目的。
2.学习资源的设计 。学习资源是指提供与问题解决有关的各种信息资源。丰富的学习资源是建构主义学习的一个必不可少的条件。在基于“学”的情境教学设计中,必须选择教与学所需的学习资源,并设计这些学习资源的应用方式,以更有效地促进学习者的意义建构。
3.认知工具的设计。认知工具是支持、促进学习者思维过程的心智模式和媒体。常用的认知工具有六类:问题/任务表征工具(案例、可视化工具等)、静态/动态知识建模工具(数据库、语义网络等)、绩效支持工具、信息搜集工具、对话协作工具(学习共同体等)、管理与评价工具等。
(三)学习组织设计
学习组织的设计也是一种教学策略的设计,它包括自主学习策略设计、协作学习活动的设计和教师指导性活动的设计。
1.自主学习策略设计。自主学习策略是指为了支持和促进学习者自主有效学习而嵌入学习环境中的各种学习策略。其核心是要充分体现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发挥学习者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学习者是认知的主体,学习者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尤其是与智力因素有关的特征,对学习策略的选择至关重要。根据不同的教学策略和主体特征,应当设计和选择不同的自主学习活动。如表2所示。
表2 基于建构主义教学策略的自主学习策略设计
■
2.协作学习环境和活动方式的设计。设计协作学习环境(又称“协作知识建构”Collaborative Knowledge-Building,简称CKB)目的是为了在个人自主学习的基础上,通过师生共享-论证-协商,以深化完善对学习“主题”的意义建构。其方式主要有:竞争、辩论、伙伴、设计、角色扮演和问题解决。如表3所示。
表3 协作学习环境和活动方式的设计
■
3.教师指导策略和指导活动的设计。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设计中,学习者是学习性主体,教师是主导性主体,是学习过程的导航者、指导者,意义建构的设计者、帮促者。任何情况下,教师都有控制、管理、帮助和指导的职责。教师需要在学习环境中确定学习任务,组织学习活动,提供帮助和指导,引导学生正确使用认知工具。
(四)总结与强化练习
适时的教学总结可有效地帮助学习者将零散的知识系统化。总结要简明扼要,总结后,应精心选择和设计一套有针对性的补充学习材料和强化练习,以便检测、巩固、拓展所学知识,纠正原有错误理解或片面认识,最终达到符合要求的意义建构。
(五)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学习环境教学设计则注重以学生为中心,强调“情境”对意义建构的重要作用,“协作学习”对意义建构的关键作用,学习过程的最终目的是完成意义建构。因此,其评价内容主要围绕三个方面进行:自主学习能力、协作学习过程中做出的贡献、是否达到意义建构的要求。其评价取向更加重视过程性评价,更加关注学习任务的整体性评价,学习参与度及社会性评价等。但同时,应注意避免忽视教学目标达成、忽视教师指导作用和忽视自主学习设计评价的倾向。
[ 参 考 文 献 ]
[1] Jonassen,D.K.Peck&B. Wilson(1999).Learning With technology A Constructivist Perspective, Prentice Hall.lnc.l94.转引自:钟志贤.面向知识时代的教学设计框架:促进学习者发展[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2] Jonassen,D.K.Peck&B. Wilson(1999).Learning With Technology:A Constructivist Perspective,Prentice Hall.Inc.195.
[3] 钟志贤.大学教学模式革新:教学设计视域[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129-130.
[4] 何克抗.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J].电化教育研究,1997(3):3-9.
2.学习资源的设计 。学习资源是指提供与问题解决有关的各种信息资源。丰富的学习资源是建构主义学习的一个必不可少的条件。在基于“学”的情境教学设计中,必须选择教与学所需的学习资源,并设计这些学习资源的应用方式,以更有效地促进学习者的意义建构。
3.认知工具的设计。认知工具是支持、促进学习者思维过程的心智模式和媒体。常用的认知工具有六类:问题/任务表征工具(案例、可视化工具等)、静态/动态知识建模工具(数据库、语义网络等)、绩效支持工具、信息搜集工具、对话协作工具(学习共同体等)、管理与评价工具等。
(三)学习组织设计
学习组织的设计也是一种教学策略的设计,它包括自主学习策略设计、协作学习活动的设计和教师指导性活动的设计。
1.自主学习策略设计。自主学习策略是指为了支持和促进学习者自主有效学习而嵌入学习环境中的各种学习策略。其核心是要充分体现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发挥学习者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学习者是认知的主体,学习者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尤其是与智力因素有关的特征,对学习策略的选择至关重要。根据不同的教学策略和主体特征,应当设计和选择不同的自主学习活动。如表2所示。
表2 基于建构主义教学策略的自主学习策略设计
■
2.协作学习环境和活动方式的设计。设计协作学习环境(又称“协作知识建构”Collaborative Knowledge-Building,简称CKB)目的是为了在个人自主学习的基础上,通过师生共享-论证-协商,以深化完善对学习“主题”的意义建构。其方式主要有:竞争、辩论、伙伴、设计、角色扮演和问题解决。如表3所示。
表3 协作学习环境和活动方式的设计
■
3.教师指导策略和指导活动的设计。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设计中,学习者是学习性主体,教师是主导性主体,是学习过程的导航者、指导者,意义建构的设计者、帮促者。任何情况下,教师都有控制、管理、帮助和指导的职责。教师需要在学习环境中确定学习任务,组织学习活动,提供帮助和指导,引导学生正确使用认知工具。
(四)总结与强化练习
适时的教学总结可有效地帮助学习者将零散的知识系统化。总结要简明扼要,总结后,应精心选择和设计一套有针对性的补充学习材料和强化练习,以便检测、巩固、拓展所学知识,纠正原有错误理解或片面认识,最终达到符合要求的意义建构。
(五)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学习环境教学设计则注重以学生为中心,强调“情境”对意义建构的重要作用,“协作学习”对意义建构的关键作用,学习过程的最终目的是完成意义建构。因此,其评价内容主要围绕三个方面进行:自主学习能力、协作学习过程中做出的贡献、是否达到意义建构的要求。其评价取向更加重视过程性评价,更加关注学习任务的整体性评价,学习参与度及社会性评价等。但同时,应注意避免忽视教学目标达成、忽视教师指导作用和忽视自主学习设计评价的倾向。
[ 参 考 文 献 ]
[1] Jonassen,D.K.Peck&B. Wilson(1999).Learning With technology A Constructivist Perspective, Prentice Hall.lnc.l94.转引自:钟志贤.面向知识时代的教学设计框架:促进学习者发展[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2] Jonassen,D.K.Peck&B. Wilson(1999).Learning With Technology:A Constructivist Perspective,Prentice Hall.Inc.195.
[3] 钟志贤.大学教学模式革新:教学设计视域[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129-130.
[4] 何克抗.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J].电化教育研究,1997(3):3-9.
2.学习资源的设计 。学习资源是指提供与问题解决有关的各种信息资源。丰富的学习资源是建构主义学习的一个必不可少的条件。在基于“学”的情境教学设计中,必须选择教与学所需的学习资源,并设计这些学习资源的应用方式,以更有效地促进学习者的意义建构。
3.认知工具的设计。认知工具是支持、促进学习者思维过程的心智模式和媒体。常用的认知工具有六类:问题/任务表征工具(案例、可视化工具等)、静态/动态知识建模工具(数据库、语义网络等)、绩效支持工具、信息搜集工具、对话协作工具(学习共同体等)、管理与评价工具等。
(三)学习组织设计
学习组织的设计也是一种教学策略的设计,它包括自主学习策略设计、协作学习活动的设计和教师指导性活动的设计。
1.自主学习策略设计。自主学习策略是指为了支持和促进学习者自主有效学习而嵌入学习环境中的各种学习策略。其核心是要充分体现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发挥学习者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学习者是认知的主体,学习者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尤其是与智力因素有关的特征,对学习策略的选择至关重要。根据不同的教学策略和主体特征,应当设计和选择不同的自主学习活动。如表2所示。
表2 基于建构主义教学策略的自主学习策略设计
■
2.协作学习环境和活动方式的设计。设计协作学习环境(又称“协作知识建构”Collaborative Knowledge-Building,简称CKB)目的是为了在个人自主学习的基础上,通过师生共享-论证-协商,以深化完善对学习“主题”的意义建构。其方式主要有:竞争、辩论、伙伴、设计、角色扮演和问题解决。如表3所示。
表3 协作学习环境和活动方式的设计
■
3.教师指导策略和指导活动的设计。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设计中,学习者是学习性主体,教师是主导性主体,是学习过程的导航者、指导者,意义建构的设计者、帮促者。任何情况下,教师都有控制、管理、帮助和指导的职责。教师需要在学习环境中确定学习任务,组织学习活动,提供帮助和指导,引导学生正确使用认知工具。
(四)总结与强化练习
适时的教学总结可有效地帮助学习者将零散的知识系统化。总结要简明扼要,总结后,应精心选择和设计一套有针对性的补充学习材料和强化练习,以便检测、巩固、拓展所学知识,纠正原有错误理解或片面认识,最终达到符合要求的意义建构。
(五)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学习环境教学设计则注重以学生为中心,强调“情境”对意义建构的重要作用,“协作学习”对意义建构的关键作用,学习过程的最终目的是完成意义建构。因此,其评价内容主要围绕三个方面进行:自主学习能力、协作学习过程中做出的贡献、是否达到意义建构的要求。其评价取向更加重视过程性评价,更加关注学习任务的整体性评价,学习参与度及社会性评价等。但同时,应注意避免忽视教学目标达成、忽视教师指导作用和忽视自主学习设计评价的倾向。
[ 参 考 文 献 ]
[1] Jonassen,D.K.Peck&B. Wilson(1999).Learning With technology A Constructivist Perspective, Prentice Hall.lnc.l94.转引自:钟志贤.面向知识时代的教学设计框架:促进学习者发展[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2] Jonassen,D.K.Peck&B. Wilson(1999).Learning With Technology:A Constructivist Perspective,Prentice Hall.Inc.195.
[3] 钟志贤.大学教学模式革新:教学设计视域[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129-130.
[4] 何克抗.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J].电化教育研究,1997(3):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