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艺工结合 走特色办学之路

梅和燕
惠桂芝,女,满族,中共党员。1951年12月生于辽宁省鞍山市,1969年3月参加工作,中国人民大学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研究生、北京市委党校(行政学院)经济管理专业研究生毕业,高级政工师。历任北京市总工会团委书记,组织人事处干部、主任科员、副处(部)长,北京市总工会常委,组织人事处(部)长,市总工会干部学院(职工大学)党委书记,北京服装学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2005年10月至今任北京服装学院党委书记、副院长。曾在《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北京教育·高教版》、《北京人才》、《北京工人》、《北京工作》、《第二届世界大学女校长论坛文集》、北京服装学院《高教研究》等报刊发表数十篇关于人才培养、党的建设和学校管理等方面的文章。
十七大报告中提出要优先发展教育,建立人力资源强国。作为全国唯一一所以服装命名,具有鲜明特色的全日制公办普通高等学校,如何适应新形势下提出的新要求,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近日,记者就这一问题采访了北京服装学院党委书记惠桂芝。
记者:在北京高等教育已进入普及化阶段的形势下,贵校作为特色高校,如何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惠桂芝:北京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阶段后,给高校提出的新要求,我认为主要有三方面:一是高校必须改变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二是高校在经济社会中必须起到引领带动的先导作用。高等教育对经济社会的贡献不应满足于仅仅是提供高级专门人才;三是高等教育已经纳入民生的一个重要内容。随着社会的文明进步和不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和品位的提高,接受高等教育已经成为百姓必然的追求,人们对高等教育的期待和要求也越来越高,越来越具体。为此,高校必须采取有力措施,适应新形势新要求。
我校针对新的形势,重新明确了发展方向和办学定位。为适应北京经济社会发展和北京市建设“时装之都”的要求,学校坚持以教学为中心,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育人为根本,以贡献求发展。注重发挥优势,凝练办学特色,强调走内涵发展之路,确定了“立足北京,面向全国,以本科教育为主,培养具有较强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加强服装材料及服装设计等领域的学科建设及科学研究,突出民族文化与现代服饰文化相融合、艺术设计与高新技术相结合的教育特色,把学校建设成为首都服装业人才培养中心、服装科技研发中心、服饰文化传播中心,服务首都文化创意产业”的办学定位,不断提高办学质量和水平,在人才培养、科技创新、服务社会方面实现新的突破,为把学校建设成特色鲜明、国内一流的服装高校而努力。总之,坚持艺工结合,走特色办学、内涵发展之路是我们办学的基本思路。
记者:为了实现学校又好又快发展,贵校在教育教学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
惠桂芝:我们着重抓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第一,强化质量意识,坚持质量立校,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作为教学型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始终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我们要不折不扣地落实党的十七大提出的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要求,坚定不移地树立质量是学校本科教学和学校发展的生命线的意识,把提高教学质量作为常抓不懈的任务。我们要以本科教学评估为契机,认真解读本科教学评估指标体系,深刻领会它的丰富内涵,全面实施本科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举全校之力全面落实以评促建、以评促管、以评促改,使本科教学更加规范,把教育教学的质量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调整学科结构,优化专业设置。在48年的办学历史中,我校形成了一批有较大影响的优势学科和特色专业。“十五”期间,以北京市重点建设学科为支撑,推动本科专业的建设,强化了专业特色和办学优势。服装设计与工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艺术设计3个专业被北京市确定为品牌建设专业。近年来,学校本着集中经费、重点优先的原则,加强了软、硬件的建设,建立了较为完善、系统的专业课程体系,并组建了“新型纺织品设计与工艺研发”等3个北京市学术创新团队,建立了服装材料开发与评价北京市重点实验室、服装北京市技术转移中心、首都服饰文化与服装产业研究基地,进一步凝练了学科方向,汇聚了学术队伍,与时装之都和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密切相关的优势学科得到更大的发展,专业特色更加突出。
推进课程建设尤其是精品课程建设。学校承担了教育部“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英语教学改革项目和北京市级教改项目,其中“纺织高校工业设计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教学内容体系的研究与实践”项目荣获北京市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教改研究成果在课程建设与教学中的广泛运用与创新实践,提升了课程建设水平与课程教学水平。
加大教材建设的力度。学校将教材建设作为学科专业和课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教材建设成效显著。近年学校出版各类教材198部,形成服装、艺术设计、美术、管理4大类系列特色教材,其中《服装艺术设计》、《中国服装史》、《色彩构成》、《服饰图案》等教材为国家级教材;《服装品牌广告设计》、《时装画技法》等10部教材被列入“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平面广告设计》、《色彩构成》、《服饰图案》、《服装纸样设计原理与技术》等教材被评为北京市高等教育精品教材。
建立了一套科学的教学质量保障和监控体系。目前已形成了具有我校特色的教学评价与监督机制,自我约束、自我评价的质量保障长效机制,在实际运行中成效显著,有力地保证了本科教学的质量。
近年来,由于坚持质量立校的理念,学校本科教学成果斐然。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不断提高,在国内外频频获奖。近3年来,非艺术类学生获得了全国大学生创业方案大赛银奖、北京市“挑战杯”大学生课外作品比赛特等奖、北京市大学生物理竞赛特等奖、北京市大学生数学竞赛特等奖等。艺术类学生获国际国内各种赛事奖项494次,如“汉帛杯”国际青年设计师作品大赛金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雅致中华”服装设计大赛金奖、世界小姐季军等。珠宝设计专业学生20次在国内外重大比赛中获奖,如戴比尔斯中国钻饰设计一等奖,“2006CCTV时尚中国”首饰设计大赛钻石组金、银、铜奖等。尤其是在由HRD国际钻石高阶会议举办的钻饰设计大赛中多次入围并获奖。在2007年以“歌剧之夜”为命题的HRD国际钻饰设计大赛中,全球1,092件设计作品参赛,44件作品入围,8件中国入围作品中有6件来自我校,使中国成为入围率很高的国家,为国家赢得了荣誉。
建校48年来,5万名毕业生遍布全国各地,其中很多已成为纺织服装行业的领军人物,为中国纺织服装业的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近年来,我校毕业生一次就业率连年保持在90%以上,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表明,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评价很高。2005年,北京时装之都建设委员会和北京服装纺织协会联合授予我校“功勋学院”奖;2007年,北京市工业促进局和北京服装纺织协会联合授予我校“时装之都建设育人贡献”奖。
第二,坚持人才强校战略,全力打造高素质的师资队伍。
我校始终把教师的职业道德建设作为人才强校和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的一个首要任务。学校成立了教师职业道德建设领导小组,连年组织师德报告会,在全校师生中开展“北服师德现状问卷调查活动”,开展师德标兵的评选表彰活动,实施师德一票否决制度,举办师德培训班和高级职称教师参加的师德研讨班等。每个教师节前夕,学校还组织以师德为主题的座谈会或报告会,开展师德征文,优秀文章结集印发,有力地固化了师德教育成果。师德建设的开展,使教师“为人师表”的意识大大提高,促进了师资队伍建设。
为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学校根据教师队伍的现状和学科建设的需要科学制定教师培训计划,在国内外建立教师培训基地,鼓励并资助青年骨干教师参加学历学位的学习提高,要求广大教师积极参加信息技术、现代教育技术、外语、岗前培训等学习培训活动。近年来,学校资助教师在职攻读博士学位26人、硕士学位36人,举办集中培训班10余次,培训教师1,113人次。通过多层次、多途径、多形式的培训,提高了师资队伍整体素质和教师的教学实践能力。
人才引进的力度进一步加大。近3年,学校先后引进具有正高级职务、副高级职务、博士学位的教师40余人,留学回国博士、硕士学位教师6人,教师队伍的学历层次、整体素质稳步上升。在学科梯队建设方面,聘任了学术、学科带头人和责任教授,形成了市级创新团队3个,校级创新团队10个。有36名教师入选北京市中青年骨干教师资助计划。聘任院士、国内外知名大学专家10余人为我校特聘教授、讲座教授。今后学校将进一步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加大高学历高技能人才的引进力度,面向社会招聘学术学科建设急需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把一批在国内外有一定影响的著名学者、名家、大师级的人物吸引到学校来,使北京服装学院成为服装科技艺术人才的聚集地。
第三,坚持学术兴校,大力发展学科建设和科技创新。
我校为了适应北京市建设“时装之都”的需要,大力发展相关优势学科,积极扶植艺工融合、体现办学特色的重点学科;适时改造与学校办学定位不相适应的传统学科,紧密结合服装纺织业的发展重心和重点领域,努力提高为经济社会服务的贡献度。
学校本着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的思路,大力加强科技创新,推进产学研合作,取得了一批在国际、国内有一定影响和较大效益的成果。近几年,学校共承担纵向和横向科研项目228项,获国家发明奖、重大科技成果奖、科技进步奖等省部级以上奖励68项,获国家发明专利27项。连续3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其中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的“PA6/PE共混海岛法超细纤维及人造麂皮的开发和产业化”项目,解决了共混纺丝、溶剂回收等一系列技术难题,生产了7,569吨共混纤维、746万米人造麂皮,产值7.63亿元,利润1.3亿元,取得了非常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时,该项目的学术水平在全世界处于领先地位。在北京奥组委组织的“2008奥运会开闭幕式创意方案”征集活动中,我校“奥运会开闭幕式服装创意方案”被评为优秀标;我校设计完成的奥运会制服(包括官员、中国运动员领奖服、志愿者服装三大类)和奥运火炬接力手服装的设计方案已被北京奥组委采用。
此外,我们坚持以学生为本,做好育人工作,同时坚持依法治校、科学民主管理,构建和谐校园。
记者:十七大报告中提出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贵校在加强党的建设,构建和谐校园方面有哪些新举措?
惠桂芝:我们的举措主要有下面6个方面:
第一,我们要以理想信念教育为重点,加强思想理论建设。
当前尤其要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要努力做到学以致用,带领全校师生实现学校又好又快的发展。
第二,要以增强治校理教能力为主线,加强领导班子建设。
我们要始终坚持和发挥党委的领导核心作用,认真落实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支持校长依法行政,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党政分工合作、相互协调配合的工作机制。坚决贯彻民主集中制,坚持走群众路线,不断完善民主、科学的决策程序,努力把校级领导班子建设成为坚定贯彻党的路线方针、善于推进科学发展的坚强领导集体。
第三,要以保持党的先进性为核心,加强基层组织建设。
学校各级党组织要以人为本,尊重党员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党员的主体作用,保障党员的民主权利,探索党内民主形式,建立健全党内激励、关怀、帮扶体系。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和党员推动发展、服务师生、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作用。
第四,要以党的作风建设为基础,加强反腐倡廉建设。
我们要始终牢记“两个务必”、全心全意为师生服务,要加强制度建设,改善薄弱环节,健全教育、监督并重的惩防体系,把反腐败关口前移,做到防患于未然。
第五,要以人为本,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
要进一步创新工作方式,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渗透力和吸引力,及时化解矛盾、理顺情绪、凝聚人心,引导好、保护好和发挥好广大师生员工参与学校建设、改革、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第六,要以和谐校园建设为目标,加强安全稳定工作。
我们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处理好学校发展与社会需要、群众切身利益、和谐稳定等关系,要把保障师生的安全放在首位;要高度重视校园稳定工作;要注意充分发挥“双代会”在办学中的重要作用;坚决贯彻校务公开、党务公开制度。
我们相信,在十七大精神的指引下,在上级各部门的关心支持下,有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学校一定会有一个更好更快的发展。■
[责任编辑:包和春]
相关文章!
  •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激励性评

    摘 要:激励性评价作为小学常用的教学方式,在教师日常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在各小学学科中都有应用。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语文教师需要与学

  • 高等教育人工智能应用研究综述

    奥拉夫·扎瓦克奇-里克特 维多利亚·艾琳·马林【摘要】多种国际报告显示教育人工智能是当前教育技术新兴领域之一。虽然教育人工智能已有约

  • 生活引路,作文随行

    周海波【摘 要】“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教师如何让学生更加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