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南》价值引领下的幼儿语言教学与评价

    邵姝妲 冯洁晖

    

    李漫江苏省特级教师,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院硕士生导师,江苏省课程改革先进个人,南京市首批名师工作室主持人,南京市幼教学科带头人,南京市幼儿园语言教研组组长,南京市长江路小学幼儿园园长,发表40余篇论文,出版专著《幼儿园音乐教育活动新设计》,主编《音乐总动员》《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新设计》,参编幼儿园教材20余部,参加省、市幼儿园优秀教育活动竞赛,并荣获一、二等奖。

    语言是人们进行交流和思维的重要工具。婴幼儿时期是个体语言发展,尤其是口语发展的关键期。《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对幼儿“语言”领域的发展特点与教育建议进行了科学严谨且细致入微的介绍。《指南》能够帮助幼儿教师和家长了解幼儿发展的基本规律,建立对幼儿发展的合理期望,并实施科学保教。毋庸置疑,我们学习《指南》是为了更好地运用《指南》引领幼儿。那么,长久以来,在幼儿语言教学实践过程中,我们有何科研或教学经验值得分享,又有哪些认知误区需要规避呢?为了帮助幼儿教师更好地学习并应用《指南》,本期“《指南》解读”栏目专门采访了南京市长江路小学幼儿园园长李漫。

    一、《指南》是什么

    《幼教365》:201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正式颁布《指南》,至今已有七年。在此期间,广大幼教工作者不断地学习《指南》,积极地应用《指南》来引领自身在幼儿语言教学中的实践。那么,我们应如何看待《指南》,它究竟给我们带来了哪些帮助与指导?对此,您能谈一谈自己的观点吗?

    李漫:我认为,《指南》为幼教工作者呈现出十分具体化的幼儿语言发展内容和目标。《指南》的“语言”领域部分,首先告诉我们幼儿语言发展的重要意义,即“幼儿期是语言发展的重要时期”。然后,它又向我们明确阐述了幼儿语言发展的路径——“幼儿的语言能力是在交流和运用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最后,它又提出幼儿语言的发展与其社会经验密不可分,“幼儿的语言学习需要相应的社会经验支持,应通过多种活动扩展幼儿的生活经验,丰富语言的内容,增强理解和表达能力”。这三点就像一个幼儿语言学习与发展的“总纲领”,引领幼教工作者更好地认识幼儿语言发展的重要意义、发展路径和教育方法。

    此外,《指南》还按照幼儿语言发展的年龄特点,为我们呈现出具体化的“目标”,并且提出了科学的“教育建议”。“目标”让我们清楚地认识到幼儿语言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并帮助教师建立对幼儿语言发展的合理期望;“教育建议”则为我们呈现出十分细化的、科学的教育策略与方法。由此可见,《指南》已经为我们幼教工作者呈现出了十分具象的幼儿语言发展规律,以及操作性较强的依据与指导。

    一方面,幼儿园在开展幼儿语言教学活动时,一定是从《指南》出发,依照《指南》设计并实施幼儿语言教学活动。我认为,《指南》是幼儿园进行语言教育活动的重要依据。因此,我们在实践中提出的每一个幼儿语言教育目标,在每一个细小的教育环节中所运用的各种教育方法和策略,都是在《指南》的引导下进行的。无论是在幼儿语言集体活动中,还是在语言区域游戏活动中,甚至是在幼儿日常的人际交流中,教师如何组织、引导并促进幼儿语言的发展,都需要参照《指南》。

    另一方面,我们对幼儿语言活动和发展水平的评价与判断,也需要以《指南》为依据。例如,《指南》在“倾听与表达”部分提出“认真听并能听懂常用语言”这一目标,它不仅是教师对幼儿的“合理期望”,在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也是教师评价幼儿语言发展水平的“参照标准”。

    《幼教365》:《指南》为我们呈现出了幼儿语言发展一般性的规律和特点,但是,幼教工作者在实际工作中所面对的孩子是否会存在明显的个体差异?您又是如何看待这种群体层面的“一般性”与个体层面的“特殊性”的呢?

    李漫:我认为,群体层面的“一般性”与个体层面的“特殊性”并不是彼此孤立的,更不是相互对立的。《指南》为我们呈现的是一种幼儿群体层面的、普遍的“参照标准”。但是,幼儿语言的发展不可能是“齐步走”,这肯定不是说幼儿都在同一个起跑线上,发令枪一响,大家迈着整齐的步伐一起跑,最后同时到达终点。因为,每一个孩子自身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家庭环境以及幼儿周边的社会环境等因素会对幼儿产生综合性的影响。这也就意味着,每一个孩子语言发展的速度和他们在各个年龄阶段的语言发展水平都是具有個性化的。

    以“倾听与表达”为例,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不难发现,很有可能某些小班的幼儿不仅能够认真倾听并听懂日常对话,而且能够结合情境感受到不同语气、语调所表达的不同意思,达到《指南》中4~5岁幼儿语言发展的目标。甚至有的小班幼儿在听不懂或有疑问时能主动提出,表现出《指南》中5~6岁幼儿语言发展的目标。

    每一个幼儿的语言发展特点都呈现出丰富的个性化。但这并不意味着《指南》在幼儿个体发展层面就不存在“参照”价值。事实上,我们幼教工作者内心需要有《指南》这样一个普遍性的“参照标准”,这样,我们就会清楚地了解各个年龄段幼儿的语言应该可以发展到何种程度和水平,开展教育活动就会有明确的方向,也就可以在正确的方向上不断地努力,引导幼儿在正确的方向上不断地发展。从这一角度来看,《指南》依旧是我们了解幼儿语言发展的重要参照,更是指导教师开展教学与评价的有力工具。否则,缺乏正确的方向,教师的教学实践就会变得盲目和无助。

    其实,《指南》在“说明”部分已经强调了“个体差异”,它明确地告诉我们:“尊重幼儿发展的个体差异。幼儿的发展是一个持续、渐进的过程,同时也表现出一定的阶段性特征。每个幼儿在沿着相似进程发展的过程中,各自的发展速度和到达某一水平的时间不完全相同。要充分理解和尊重幼儿发展进程中的个别差异,支持和引导他们从原有水平向更高水平发展,按照自身的速度和方式到达《指南》所呈现的发展‘阶梯,切忌用一把‘尺子衡量所有幼儿。”所以,我们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指南》具有科学的导引性,但大千世界无奇不有,《指南》并未也绝无可能罗列出我们在教学实践中所遇到的所有状况。因此,幼教工作者必须不断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并综合《指南》的导引,积极用科学来“武装”自己的教育教学。这样一来,我们的教育行动才能真正尊重幼儿的个体差异,进而落实到助力每一位幼儿的语言发展。

    二、如何学习并应用《指南》

    《幼教365》:近年来,幼教工作者在积极学习与使用《指南》的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问题和疑惑。我们应该如何学习并应用《指南》呢?针对幼儿语言教学,您有何建议与年轻教师分享呢?

    李漫:众所周知,3~6岁是幼儿语言发展的关键期。因此,幼教工作者有责任和义务去认真研究并学习幼儿语言的发展。大量科学研究和实践表明,充分给予3~6岁幼儿语言发展的适宜环境和有力支持,对其语言发展具有显著的积极影响。

    我时常思考:为什么3~6岁的孩子要上幼儿园呢?其实,幼儿来到幼儿园这样一个集体环境中,他们会有更多交流的机会,同时也有了更多表达的机会。这就意味着,幼儿能够获取大量的、丰富的语言经验。在幼儿园环境中,幼儿的社会经验不断丰富,他们语言学习的内容也不断拓展,其语言能力自然会得到良好的发展。由此可见,我们必须为幼儿创造出积累语言经验的良好环境,提供积极表达的良好平台。《指南》也明确提出:“幼儿的语言能力是在交流和运用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应为幼儿创设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环境,鼓励和支持幼儿与成人、同伴交流,让幼儿想说、敢说、喜欢说并能得到积极回应。”

    幼儿语言的发展贯穿于各个领域,也对他们在其他领域的学习与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无论是其他四个领域的活动,还是幼儿的游戏或日常生活,都与其语言发展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指南》也明确提出,幼儿语言的发展贯穿于各个领域,也对其他领域的学习与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幼儿在运用语言进行交流的同时,也在发展着人际交往能力、理解他人和判断交往情境的能力、组织自己思想的能力。所以,教师需要对幼儿发展有一个整体的意识或目标,而这恰恰需要从《指南》中探寻。教师只有熟读《指南》,将其内化于心,才能逐渐落实于行。

    例如,《指南》在语言领域的“目标1”中强调了幼儿能够“认真听并能听懂常用语言”。于是,教师在日常游戏活动中会有意识地引导幼儿安静地倾听老师或同伴的話语。倘若教师没有认真学习《指南》,很有可能会一味地注重幼儿的表达,而忽略了引导他们认真倾听。

    再如,《指南》在语言领域的“目标2”中指出:幼儿愿意讲话并能清楚地表达。那么,教师应当时刻把握教育契机,引导孩子主动表达。《指南》十分具体化地为我们呈现出幼儿语言的发展目标,我们学习《指南》时也应该细致入微。我相信,当教师对3-4岁、4-5岁和5-6岁幼儿表达能力的发展特点了然于心的时候,他们绝不会满足于幼儿能够主动表达的现状,而是在日常生活或者游戏情境中引导幼儿逐渐运用完整的语言来表达。不仅如此,他们还会追求引导幼儿使用清晰、准确甚至是连贯的语言来表达。这都是因为《指南》帮助教师明确了正确的教育意识,将目标铭记于心,并逐渐落实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

    《幼教365》:您认为幼儿能够运用抽象或复杂的词句准确地表达吗?根据您的研究和教学经验,幼儿语言发展还有哪些“特殊性”值得我们加以关注呢?

    李漫:幼儿普遍的思维特点决定了:越具体形象的事物或语言,幼儿学得越快,掌握与理解得越好。因此,我们在教学中鼓励教师使用“儿童化”的语言。但是,幼儿思维从直观、具体到抽象,这是一个连贯的过渡期。教师不能因为幼儿思维特点所表现出的阶段性,就割裂地看待他们思维和语言的发展。我们应该敏锐地发现某些幼儿的思维和语言已经达到了较高水平的发展,并尊重其个体差异。当教师意识到幼儿的语言发展有了更高层次的需要时,应及时予以相应的引导与支持,而非固化地认定年幼的孩子不具备运用抽象或复杂词句进行准确表达的能力。

    有的幼儿概括性逻辑思维能力发展较好,当他想要表达的时候,就很有可能会出人意料地运用到抽象、复杂的词句。例如,在《爸爸回来了》节目中,小小年纪的甜馨在恰当的情境中能准确地说出“尴尬”这个词,这说明她的生活经验较为丰富,可能她有相关生活体验,并对“尴尬”已经有了正确的理解。所以,在适当的情境中,她能够准确地运用“尴尬”来表达自己的感受。

    有的幼儿可能在日常生活中很少主动讲话,但很多时候,这并不意味着幼儿语言能力的发展出现了“问题”。例如,我们幼儿园曾经开展过“娃娃日记”活动,我们鼓励幼儿将自己想要表达或者记录的事情以“绘画+语言阐述”的方式,由教师将幼儿的语言原原本本地记录在他们的画纸上。有一个小男孩是在中班时转入我们幼儿园的,所以他之前没有参加过“娃娃日记”活动。教师在与这个小男孩交流的过程中发现,他经常“借字如金”,无论教师问什么问题,这个小男孩都很喜欢用一个字回应,甚至不予回答。于是,教师私以为这个小男孩的语言发展水平较低,担心他会有什么“问题”。

    不久之后,小男孩第一次参加“娃娃日记”活动,教师需要帮助他记录相关文字,“借字如金”的他极其简单地向教师介绍了自己的画作。于是,教师不甘心地指着画上的“小鸟”问道:“这只小鸟在干什么呢?”小男孩说:“飞。”教师进一步问道:“那是不是小鸟在天上飞翔呢?你看,天空中还有云,云是怎样的呢?”他又答道:“飘着。”就这样,师幼之间一问一答地交流着,最后,教师请这个小男孩再讲述一遍自己的“娃娃日记”。出乎教师的意料,小男孩竟然能够条理清晰、准确地使用刚才在对话中提及的词句描述自己的“娃娃日记”:“小鸟在天上飞翔,白云在蓝天飘着……”事后,这位教师兴奋地对我说:“我一直以为我们班的那个男孩子不会讲话,没想到他能把‘娃娃日记描述得那么好!”

    通过这件事,我们应该意识到,这个小男孩可能是因为自身性格特点或是尚未适应新环境,因而不喜欢或暂时不愿意与教师和同伴进行语言交流,但他并没有语言发展障碍。随着科学的进步与学前教育的发展,我们现在更多地了解了诸如自闭症和多动症等需要在儿童早期及时发现并干预的各种疾病。有时候,我们成人的敏感与警惕性能够帮助那些真正有疾病的儿童及早治疗,并达到良好的效果。但是,我们不能“矫枉过正”,在教育实践过程中,部分教师也常常会陷入“戴帽式”的误区,还是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例如,曾经有一位妈妈抱着两岁的儿子来向我咨询:“我家孩子都两岁了,还不会说话,他不会有什么问题吧?”我安抚这位妈妈不要着急,并询问孩子的听力等生理健康状况。就在我与这位妈妈交流的时候,这个小男孩想喝水了,只见坐在妈妈怀中的他急躁地抬手,用手指指向爸爸手上的卡通水壶。这位妈妈立刻停止了与我的交流,对孩子爸爸说:“快,快,要喝水了!”孩子的父母动作熟练,很快就给孩子喂好了水。

    我在一旁看着,突然明白了这个身体健康的两岁孩子为何迟迟“难开金口”。我对孩子的父母说:“你们的儿子到现在还不说话,责任很有可能在你们身上。”这位妈妈瞪大眼睛看着我,十分疑惑。我继续说:“你们看,你们儿子要喝水,只需要用手指一指就可以了,他根本不需要说话呀!你们对孩子十分了解,十分默契,所以儿子的眼睛一眨,你们就知道他想做什么,并及时满足了孩子的需要,都不给儿子说话表达的机会。”

    其实,孩子的语言发展与其家庭环境,尤其是父母教养方式关系密切。现如今,“防拐”教育十分普遍,有些家长为了保护孩子,会告诉孩子:“不要和陌生人说话!”这导致孩子对自己不熟悉的教师或同伴“缄口不言”,直到彼此熟悉之后,才会打开“话匣子”。

    《幼教365》:教师应如何更好地开展语言教学活动呢?在幼儿语言教学实践方面,您又有哪些经验分享给大家呢?

    李漫:我们幼儿园有很多语言教学内容,例如:故事教学、讲述教学(故事讲述、情景讲述和实物讲述)、语言游戏、谈话活动和图画书阅读等。语言活动的内容十分丰富,但我们需要针对幼儿的学习特点和需求开展相应的語言教学活动,不同的语言活动内容对幼儿积累语言经验的价值和意义也各不相同。

    例如,阅读类活动可能更偏重于帮助幼儿积累语言经验。幼儿阅读的图画书和故事书都是我们精挑细选的,不仅在故事情节上能够吸引孩子,体现出作者的独特构思,文字语言也富有文学性和情境性,生动形象并易于幼儿理解故事中的词汇和语句。这对幼儿来说是很好的文学熏陶,也更加丰富了幼儿的语言经验。其实,我们对幼儿阅读作品的筛选十分考究:首先,故事的主题应该充满“正能量”,用浅显、形象和具体的故事情节传递哲学内涵;其次,故事中的语言需要丰富、生动和准确;最后,故事的教育价值应多元化,能够促进幼儿全方位地综合发展。

    再如,讲述类的语言教学活动更侧重于帮助幼儿学以致用。所以,不同的语言活动内容对幼儿语言能力发展的不同方面起到了促进作用,丰富多样的语言活动内容共同助力幼儿语言能力的综合性发展。我们幼儿园积累了大量幼儿语言集体教学实践经验,并出版了《幼儿园语言教学活动新设计》,希望分享给广大幼教同仁。

    我们在幼儿语言教学中切忌“功利化”。《指南》不仅适合我们的教师认真学习与应用,也适合家长学习与参考。很多时候,家长在教孩子背诵古诗词、童谣或唱儿歌时,过于急功近利,致使孩子在压力之下难以感受到古诗词、童谣和儿歌的美感与艺术性,这与我们的教育初衷显然是南辕北辙的。还有的家长“攀比心”作怪,想让孩子当众表现出各种“才华”,于是各种“花式晒娃”……如果父母的教育方式不适合自己的孩子,也会适得其反。

    我们现在十分强调“家园共育”,其实,《指南》为家长提供了十分具体化的家庭教育指导。我是一名幼教工作者,同时也是一个母亲,回顾我对自己儿子的教育,其实与《指南》给予我们的建议不谋而合。例如,我们全家人每天会在固定时间一起用“滚雪球”的方式吟诵古诗词,并不纠结孩子能不能记住或学到了什么,而是为孩子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其实,“书到用时方恨少”,学习很多东西可能并没有达到立竿见影的成效,却实实在在地帮助我们更好地成长与进步。

    三、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幼教365》:我们不断地学《指南》、用《指南》。在您看来,我们学得好吗,用得对吗?请您给更多的年轻教师提一些建议吧!

    李漫:《指南》为我们提供了学前教育五大领域的相关知识,十分清晰、系统和科学。广大幼教工作者学《指南》、用《指南》,其实也是干人干面,就好像幼儿发展存在个体差异,我们的幼儿教师也存在个体差异。年轻教师学习《指南》也是一个从无到有,由浅入深,从书本走向实践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我们每一个人的成长规律都是呈螺旋式上升的,偶尔难免会陷入一些误区,但是,这恰恰是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我相信,只要有《指南》的正确指引,我们在前进的道路上就不会走偏。

    此外,我们不断地对幼儿发展进行科学研究,并学以致用。我们不仅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幼儿和自己,也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指南》,《指南》也会随着科学研究的发展而不断加以修订。一位好老师不会轻易放过每一个帮助幼儿发展的契机,更不会将自己或幼儿封锁在《指南》的框架条文内。我们应该在《指南》的价值引领下,树立正确的儿童观和教育观,规范自身的教育行为。

相关文章!
  •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激励性评

    摘 要:激励性评价作为小学常用的教学方式,在教师日常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在各小学学科中都有应用。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语文教师需要与学

  • 高等教育人工智能应用研究综述

    奥拉夫·扎瓦克奇-里克特 维多利亚·艾琳·马林【摘要】多种国际报告显示教育人工智能是当前教育技术新兴领域之一。虽然教育人工智能已有约

  • 生活引路,作文随行

    周海波【摘 要】“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教师如何让学生更加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