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补短板”视野下的新时代中国体育强国发展道路探索

钟秉枢+何俊+郝晓岑+张建会+张治华+徐刚+代坤+韩勇
摘 要: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中提出“加快推进体育强国建设”。这是有史以来中国共产党代表大会报告中第一次提出体育强国建设,折射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体育的新定位。以建设体育强国的目标审视我国体育,系统梳理并动态把握加快推进体育强国建设所面临的7个方面主要短板:竞技体育规模、结构、效益不均衡问题突出;全民健身国家战略统筹推进面临严峻挑战;青少年体育体系不系统、不完善、不健全;体育产业整体质量不高;人力资本支撑薄弱,科技创新能力不足;体育立法、执法、守法链条不畅;体育文化传播力和国际影响力不足。文章提出全面补齐体育短板的10个方面的战略举措。
关键词:新时代;体育强国;体育发展;短板;战略举措
中图分类号:G 804.2 学科代码:040301 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 In the report of the Nineteen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it was proposed to "accelerate the construction of a sports power". This is the first time that the construction of sports power is proposed in the report of the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reflecting the new orientation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entering the new era. Reviewing the sports in China in the construction of sports power goals, this study found that there are seven weak links in the accelerating of the sports power construction through systematic and dynamic analysis. The scale, structure and efficiency are seriously imbalanced in competitive sport. The overall implementation of national fitness strategy is facing serious challenges. The youth sports system is in need of improvement and perfection. The overall quality of sports industry is not high. The human capital support is weak, and scientific and the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bility is insufficient. The sports legislation, law enforcement, law-abiding chain is not smooth. The sports culture communication and international influence is weak. Finally, 10 strategic measures are put forward to fully improve the weak links of sports.
Keywords: new era; sports power; sports development; weak links; strategic measures
1 补短板是新时代体育强国建设的呼唤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中提出“加快推进体育强国建设”。这是有史以来中国共產党代表大会报告中第一次提出体育强国建设,折射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体育的新定位[1]。加快建设体育强国,就是要把体育事业融入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大格局中去谋划,深化体育改革,更新体育理念,推动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体育产业、体育文化等各领域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2]。然而,体育事业改革发展中存在的区域、城乡发展不平衡,群众体育、竞技体育发展不平衡,体育产业发展不平衡,冬季项目和夏季项目发展不平衡,个人项目和集体项目发展不平衡,场地设施利用率不高和供给不足的不平衡,体育社会组织发展不充分等各类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3],将会极大地影响体育强国建设的顺利实现,降低人们对体育事业发展成就的获得感;因此,建设体育强国,势必是一个不断补齐短板、挖掘潜力、开拓发展空间、提亮成色的过程。
新时代的体育补短板,表现出2大基本特征和深远意义。一是通过补短板推进体育转型,实现从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的历史跨越,顺利实现体育强国,并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坚实的基础;因此,补齐体育短板,建设体育强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二是补短板,是补体制转型的短板,实现体育发展由政府独轮驱动向政府、社会、市场、大众四轮驱动的转变;因此,从国际和国内双重维度,考虑补齐体育短板,强化顶层设计,聚焦核心短板,精准施策,能够推动我国体育事业健康、可持续地发展,这是对社会发展具有深远影响的一件大事。
本研究围绕新时代体育事业改革发展的新形势和新要求,以问题为导向,剖析制约建设体育强国所面临的体制性障碍、结构性矛盾、政策性问题,回答“短板在哪里、原因是什么、怎么去补齐”,推进体育发展的现代化、国际化,进一步释放体育改革的活力,进一步增强体育的国际竞争力,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体育的力量。
2 体育发展的短板
从近5年政府工作报告对体育的要求、近5年全国体育局长会议对体育的要求、近期国家体育总局领导对体育短板的看法、体育法律法规缺失情况、近期媒体对体育短板的看法、我国体育短板研究情况等6大方面,厘清我国体育发展短板的研究现状和演进脉络、研究热点与发展趋势,从而系统梳理并动态把握加快推进体育强国建设所面临的短板主要体现在以下7个方面。
2.1 竞技体育规模、结构、效益不均衡问题突出
竞技体育呈偏态结构,奥运会项目与非奥运会项目、夏季奥运会项目与冬季奥运会项目、个人项目与集体项目发展不平衡,新兴奥运会项目发展不充分;传统举国体制下的“全国体育一盘棋”合力不够,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储备下滑;运动队科学化管理和训练水平有待提高,运动员文化教育和就业安置问题突出;全球化时代把握国际竞技体育发展趋势和潮流的能力欠缺,备战东京奥运会和北京冬奥会形势严峻。
2.2 全民健身国家战略统筹推进面临严峻挑战
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供给的顶层设计和战略部署还不够完善,政府公共体育服务职能还需要进一步明晰,相关政策融合度和实施度不够;公共体育设施建设与管理需要进一步加强。政府各部门协同联动机制合力不足;城乡发展不平衡,落差较大;开展群众体育的场地设施不足,配套不够,体育健身文化不浓,健康生活理念不足,居民尚未形成健康的健身消费观,开展体育健身活动的根基薄弱;基层体育社会组织发展还需进一步推进,支持培育体育社会组织发展的机制仍需完善[2];尚未形成激活全民健身基层活力的社会力量和市场机制,群众体育项目发展缺乏助力。
2.3 青少年体育体系不系统、不完善、不健全
青少年体育发展受到社会环境等束缚,青少年体育经费、场地、器材匮乏,基层训练体系动摇,青少年体质持续下滑;青少年体育参与受到学校办学理念和管理的禁锢;体育部门和教育部门沟通融合问题突出,学校体育边缘化严重,体育师资匮乏,体育场地资源社会化程度低;家庭体育和社区体育的缺失阻碍青少年体育习惯的养成,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可持续发展受到影响。
2.4 体育产业整体质量不高
体育产业结构不平衡,产业行业上下游不配套;体育产品结构单一、趋同,体育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滞后,体育生活性服务业有效供给不足、质量水平不高;战略性新兴体育产业总体规模仍然较小;职业体育生态链条不健全,对职业体育本质的理解不够清晰,职业联赛管理运行粗放,专业化和规范化程度不够;体育场馆市场化运作不足,体育产业人才严重匮乏;社会企业、社会力量体育参与度仍较低。
2.5 人力资本支撑薄弱,科技创新能力不足
体育人才的结构和总量与体育强国建设的要求不相适应,各类体育人才发展不平衡,高素质复合型的体育管理人才匮乏[2];体育外交人才培养、储备不足,国际体育组织任职人数比例偏低;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训练经历的教练员人数不多;高层次体育创新创业人才和团队紧缺;体育企业缺乏自主知识产权和领先的核心技术,研发设计乏力,产学研用融合度不高,体育科技创新能力不足,体育科技成果没有充分有效转化。
2.6 体育立法、执法、守法链条不畅
体育立法滞后,《体育法》内容和立法技术存在缺陷,体育部门执法能力不强,《体育法》实施不佳影响其法律功能发挥,配套体育法规政策不够健全,体育纠纷无法公平快速解决。
2.7 体育文化传播力和国际影响力不足
体育文化缺失,体育教育功能在体育文化传承中缺位,传统体育项目创新发展动力不够;拥有国际体育影响力的体育明星运动员较少,体育精神的解读与传播不足;城市体育特色、体育旅游胜地品牌不突出,体育文化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的作用未能有效发挥[2];参与全球体育治理不够积极,在国际体育事务中体现“中国声音”不足。
3 全面补齐体育短板的战略举措
3.1 补短目标:确立体育强国建设的战略定位
坚持改革创新,树立“全地域覆盖、全周期服务、全社会参与、全球化合作、全人群共享”的“大体育”理念,把体育事业放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個全面”战略布局之中[4],把推动我国体育事业不断发展作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体育组织形态现代化,进一步释放和增强体育发展的社会活力,加强体育理论研究和体育常识普及,推动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互动发展,促进举国体制和市场机制有机结合,建设同我国国家经济发展相适应、同人民美好生活相匹配的强国体育,以体育强国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3.2 推进改革:突破“思想固化”的束缚和“利益固化”的藩篱
面对体育事业改革发展中的一系列矛盾问题,勇于突破“思想固化”的束缚,以新理念、新作为标注中国体育发展的新方位,破除制约体育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科学推进体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1)围绕建设体育强国目标,努力打造一支讲政治、谋打赢、搞服务、做表率的体育工作队伍,摆脱旧的思维定势、固有模式和路径依赖,明确新时代下建设体育强国的基点、动力、方向、效能及路径。
2)注重体育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连续性,从根本上将全面深化改革继续推进下去,着力解决制约体育强国建设的体制性障碍[5]、结构性矛盾和政策性问题。
3)构建“行政部门管总—奥委会主赛—体育总会主健—全社会共同参与”的体育管理新格局,使体育体制和管理模式对接发展所需、基层所盼、民心所向。体育行政主管部门主要加强业务指导和依法监管,完善体育发展顶层设计,注重引导和培育,建立与体育社会组织的新型合作关系;中国奥委会以训练竞赛为主责,全面负责中国奥林匹克运动,在国际奥委会框架下履行中国义务,开展国际合作,组队参加世界大赛;中华全国体育总会以全民健身为主业,主要发挥其体育社会组织的龙头示范作用,大力发展、充实、扶持和引导基层体育组织,形成架构清晰、类型多样、服务多元、竞争有序的现代体育社会组织发展新局面。
4)扎实推进项目协会的实体化改革进程,注意优势运动项目、潜优势运动项目、弱势运动项目、冰雪运动项目、集体球类项目在推进协会实体化改革中的异同,注意处理好项目人口发展、体育人才培养、备战参赛工作、赛事体系构建、项目文化传播、基层组织服务间的关系,形成扁平化、专业化、高绩效的项目协会领导管理体系和项目国家队参赛指挥体系,确保项目发展的科学性、有效性和全局性。
3.3 全民健身:筑牢健康中国的体育之基
从全民健康的大处着眼,从全民健身的小处着手,以人民健康为中心,不断完善“政府主导、部门协同、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大群体”工作格局,围绕全民健身“六个身边”工程,构筑支撑全民健身工作的“四梁八柱”,积极探索推进全民健身工作的方法路径。
1)协同创新,共同治理。用可持续的发展理念,健全统一领导体制,完善政府层面的协调机制,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动员社会各界鼎力合作。
2)完善督查,传播文化。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制机制,将全民健身服务水平和服务成效列入政府工作报告。完善评价考核和督导检查,推动各级政府落实全民健身主体责任,以监管到位,讲求实效的思维方式统筹推进全民健身国家战略,充分释放全民健身的综合价值和多元功能。
3)公共服务,多元提供。从国家层面加强对全民健身场地设施供给,增加居民“身边的场地”;健全服务保障体系和相关政策制度,发布体育建设标准、公园法案,对公园的体育设施进行硬件指导,引导各类市场主体在服务全民健身中发展壮大,实施“体育+”行动,推动体育与相关行业融合发展,构筑良性的运行体制机制。
4)培育意识,养成习惯。创建运动健康城市,创建全民健身模范区(县),创建运动休闲特色小镇[4],在乡镇街道办公室设置体育专员,夯实群众体育参与基础。设置“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奖”,对全民健身成绩突出的个人给予精神和物质奖励。努力推动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更好地发挥群众性体育活动在厚植体育基础中的重要作用,把全民健身计划做成全民幸福计划,让使人民充分体会到体育的获得感。
3.4 练兵备战:构建新时代竞技体育举国体制的新机制
竞技体育作为我国体育的核心组成部分,是实现中国梦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之一。要完善和发展新时代竞技体育举国体制,全面提升竞技水平,把竞技体育搞得更好、更快、更高、更强,提高为国争光能力[3]。
1)摒弃金牌至上论和金牌无用论,培养和塑造与体育强国相适应的健康金牌观念,充分认清竞技体育背后折射出的国家制度、国家发展、国家形象、民族精神和社会价值,奋力加快中国竞技体育靠近世界舞台中心的步伐。
2)推動项目规模结构和力量编成改革,努力建造新体制下奥运备战力量体系。注重以结构功能优化牵引规模调整,深入改进不同类别项目比例,优化奥运项目力量结构,革新奥运备战队伍编成,推动我国竞技体育发展和奥运战略实施由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能型、由人力密集型向科学密集型转变。
3)构建体育系统、教育系统、社会组织多元投入的我国新型竞技体育人才培养体系和自下而上的“金字塔”式竞赛体系(如图1所示)[6]。学校运动队、业余体校、运动学校、体育俱乐部有机结合,青少年竞赛体系、学校竞赛体系、职业竞赛体系有机融合,国家队在学校、体校、俱乐部、职业队中选拔组建,运动项目协会对赛事进行审批、认证、管理和监督,不同类别运动员分层逐级有序参赛[6],形成多元投入的新型竞技体育人才培养体系。
4)改善国家队运动员选拔与管理制度,启动归化外籍运动员计划,深入推进“跨界跨项选材”,构建“以运动员为中心”的综合服务保障体系,着力解决长期以来运动员文化教育的缺失问题,关心运动员的长远利益和全面发展。
5)以教练员为首要,根据项目特点组建中外结合的教练员团队,大力实施精英教练资助计划和基层教练员培训工程,落实教练员持证上岗制度,完善教练员聘任管理办法,健全执教理念传承机制,尊重主带教练员的贡献价值,建设一支大局观强、素质全面、作风优良、能打胜仗的优秀教练员队伍。
6)创新国家队治理,完善运动队组织建设。根据项目特点推进复合型团队建设,完善国家队管理模式,重新构建责任层层分解、压力层层传递的“国内练兵,一致对外”的国家队保障体制;增加专业技术人员编制,细化各类人员奖励办法,形成“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的政策依据;加强对运动训练过程的控制,以贯彻实施《国家队训练管理质量评估实施办法》为抓手[7],对国家队备战奥运会的训练过程从组织管理、训练创新、参赛指挥、团队文化等方面进行定性和定量评价;建立竞争机制,利用区域优势和社会组织力量多种形式承担国家队任务,大胆探索与社会企业、高等院校和地方部门合办国家队。
7)以条件建设为保障,加强练兵备战的阵地建设,优化训练基地布局,完善训练基地管理制度,提升训练基地的多元功能,筹措多元化资金渠道,建立场馆市场化资金运营机制,提高训练基地整体效益。
8)加强东京奥运会和北京冬奥会参赛过程的科学设计与有序控制,完善异地参赛系统,提高程序化参赛对重大比赛获胜的贡献率,提高运动员的参赛能力。要更加全面深入地把握东京奥运会和北京冬奥会的参赛资格体系,争取获得更多奥运会参赛资格。
3.5 升级换代:开拓体育产业的康庄大道
作为运营和构建活跃健康文明生活方式的生产经营活动,体育产业需要通过升级换代来推进体育领域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把体育产业培育成经济增长的新动能和助推器。
1)创新市场运行机制,将体育市场进一步开放,通过体育产业引导资金鼓励企业发展,推进赛事举办权、赛事转播权、运动员转会权、无形资产开发利用等,使重要体育资源公平、公正、公开流转,建立健全各类体育产业资源交易平台[2],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2)把品牌建设摆在突出位置,着力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鼓励企业开发科技含量高、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体育产品,推动体育企业做专做精、做大做强,扩大国际知名度,推动文化创意和体育用品产业融合,打造文化附加值更高的体育产品。
3)激发体育消费意识,强调市场和消费的融合,促进健身休闲与健康、养老、旅游等产业融合发展,推动“互联网+健身体闲”,拓展健身休闲产业的发展空间。
4)深度挖掘体育竞赛表演业的发展潜力,鼓励和支持各地结合自然人文资源特色举办体育活动,打造一批影响力大、群众参与度高的精品赛事;明晰赛事功能定位,“国内练兵、一致对外”目标在全运会不能被弱化或改变,突出备战冬运会和培养青运会青年运动员的目标价值,释放全运会的改革任务压力;着力赛事产业服务,提升赛事的办赛质量和专业/职业水准,摆脱项目发展中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分离的困境。
5)职业体育水平要不断提高,继续推动条件具备的运动项目走职业化发展道路,完善职业体育的政策制度体系,优化和规范职业体育发展环境,塑造职业体育文化,逐步提高职业体育的成熟度和规范化水平[7]。
3.6 四位一体:促进青少年体育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
完善的青少年体育发展体系,需要从国家战略管理的视角切入。
1)建立和完善政府、学校、社区和家庭四位一体的青少年体育参与网络治理模式[2],创新组织运行机制,大力提高青少年体育素养和参加体育活动意识,形成“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有机结合、多元化的青少年体育参与机制。
2)强化政府主体责任,健全法律法规体系,深化教育制度改革,“强制性”推动青少年体育发展,加强青少年体育活动,夯实青少年训练基础,促进青少年体育基本公共服务在城乡、区域的平衡与协调,依法保障青少年体育全面发展。
3)发挥学校体育的教育功能,更新校长治校理念,建立科學的学校体育课程结构和内容体系,推动学校建立与家庭、社区的伙伴关系。
4)强化社区体育政策执行的网络治理模式,发挥社会体育组织的力量,构筑学校体育、家庭体育和社区体育三位一体的协同创新管理方式。
5)充分发挥父母的榜样示范作用,营造家庭体育的良好氛围。
6)加强各级各类体校的精品化建设,积极调动社会力量,拓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渠道,完善青少年训练体系[8]。
3.7 焕发活力:扩大运动项目文化影响力
文化是运动项目发展的精髓。进一步提高对运动项目文化建设重要性的认识,挖掘体育文化内涵,促进以运动项目文化为核心的体育文化建设,提升中国体育文化软实力,发挥体育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9]。
1)以赛事为平台,厚植运动项目文化。要深挖运动项目文化内涵,建立契合运动项目文化的赛事符号标识体系[9],注重赛事合作伙伴等相关活动宣传中运动项目文化的塑造与传播,拉近与赛事观众沟通的距离,彰显中华传统礼仪文化,树立文明古国、礼仪之邦的良好国家形象。
2)加大对教练员、运动员、裁判员、志愿者等赛事队伍中典型人物、典型事迹深度挖掘的力度,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体育明星,通过多种新媒体宣传媒介手段,讲好体育故事,弘扬中华体育精神,发挥体育在推进国际传播能力中的重要作用。
3)通过体育博物馆、体育电影、体育图书等形式,收集、整理、存档、研究、开发运动项目文化资源,继承、传播、提炼运动项目体育精神,扩大运动项目在群众中的影响力和认同感,使体育文化成为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4)构建日常生活实践中的运动项目文化,注重从家庭—学校—社区等不同层面强化运动项目文化的引领和示范作用,培育符合现代人需求的传统项目休闲体育文化,体育教育中全方位融入运动项目文化,在社区建设中凸显区域运动项目文化特色的经典性元素和标志性符号,发挥体育文化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的作用。
3.8 科技创新:培育体育战斗力新的增长点
提升全民健身效果,增强竞技体育实力,需要发挥科技创新在提高运动训练水平中的重要作用,让科技助力于体育发展。
1)广大体育工作者进一步增强科技意识,将科技创新理念融入体育运动发展的各个环节,用科技武装体育运动发展体系中人员的头脑,提升全民健身和奥运备战中科技创新与服务的意识与能力。
2)进一步完善和推进奥运科研攻关和科技服务,提高个性化定制服务水平,通过科技手段攻破技术难题,促进竞技水平提高,用科技带动国家队运动训练和奥运备战水平的提升。
3)发挥科技创新在全民健身、运动参与大数据、赛事服务、志愿者培训等领域的重要作用,营造推动体育科技成果实现有效转化的体制机制,推进体育与科技创新的相互融合,提高全民健身的科学化水平。
3.9 依法治体:增强体育强国建设法治化水平
面对体育改革和发展的新形势,需要努力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体育法治体系,提高体育强国建设的法治化水平。
1)根据我国国情和体育需求,形成多元体育法治资源与途径的协调互动,伴随社会转型全面构建法治体育,扭转目前我国体育法治基础相对薄弱的局面[10]。
2)深入推进科学的、民主的体育立法,完善体育立法体制和程序,建立体育仲裁制度,深化体育政策制度调整改革,丰富拓展体育法治理论。
3)调整现实体育发展中过于工具化、功利化的价值定位,依法保障公共体育产品的有效供给,变革偏重活动竞赛而弱化社会行政的管理模式[10],增强体育部门执法能力。
4)培育和拓展体育法治的社会基础力量,打破过度垄断对体育社会化、产业化的限制和阻碍,建立和完善透明公正的法治程序,畅通伸张体育权益诉求和解决体育纠纷的多元渠道[10]。
5)以纪律建设为核心,下大力气整肃运动队纪律,坚决克服管理松懈、作风松散、纪律松弛现象。
3.10 体育外交:提升全球体育治理中话语权
体育运动作为中外人文交流的重要载体,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际传播的有力助推器。中国体育应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发展同各国的友好合作,呈现新时代中国新形象、新梦想,提升全球体育治理话语权。
1)圍绕国家外交布局,做好体育外交工作顶层设计,借助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平台,配合“一带一路”建设以及上海合作组织、金砖国家组织等多边机制,开展体育交流互访,加强互学互鉴。
2)积极参与全球体育治理,有重点地加强与相关国际单项体育组织的合作,有计划地支持和选派优秀人员进入各个项目国际体育组织核心层,把握项目设置调整动态,发出中国声音。
3)积极围绕参赛东京奥运会、筹办北京冬奥会开展国际体育交流与合作,交流学习赛事组织、备战参赛和发展体育产业的经验,引进资金、技术、人才,全面提升办赛参赛能力。
4 结束语
体育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内容,能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凝心聚气的强大精神力量[4],中国体育在历史的关键点上必须抓住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加快补齐体育短板,实现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的根本转型,实现从量到质的全面提升,实现体育发展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由政府独轮驱动转向政府、社会、市场、大众四轮驱动,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体育治理体系,为推动我国体育事业健康、可持续发展,顺利实现体育强国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奠定坚实的基础,开创新时代体育发展新局面。
参考文献:
[1] 韩会君,黄晓春.新时代中国体育的功能定位与历史使命[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7,37(6):1.
[2] 体育发展“十三五”规划[N].中国体育报,2016-05-06(2).
[3] 王灿,顾宁.高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全面加快推进体育强国建设[N].中国体育报,2017-10-27(1).
[4] 李中文,薛原.为健康中国夯实体育之基[N].人民日报,2017-08-08(1).
[5] 苟仲文.新年献词[N].中国体育报,2018-01-01(1).
[6] 钟秉枢.教体结合?[J].中国学校体育,2017(11):2.
[7]体育总局关于印发《竞技体育“十三五”规划》的通知[EB/OL].[2016-03-05].http://www.slrbs.com/tiyu/jdxw/2016-08-31/799931.html.
[8] 徐斌.上海市竞技体育优势项目可持续发展研究[J].体育研究与教育,2017,32(3):85.
[9] 文轩.推动体育文化建设[N].中国体育报,2015-11-17(1).
[10] 沥金.于善旭.关于法治建设的最新成果[N].中国体育报,2010(6).
[11] 习近平.体育强中国强[EB/OL].[2017-12-01].http://www.ccln.gov.cn/hotnews/232854.shtml.
[12] 高志丹就《冰雪运动发展规划(2016—2025年)》《全国冰雪场地设施建设规划(2016—2022年)》答记者问[EB/OL].[2016-03-05].http://www.sohu.com/a/118050382_503567.
[13] 聚精会神抓冬奥备战加快冰雪运动普及提高: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同志关于筹办北京冬奥会和发展冰雪运动的重要指示精神[EB/OL].[2016-03-05].http://politics.people.com.cn/n1/2017/0405/c1001-29188596.html.
[14] 于善旭.《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的颁行成效与完善方策[J].体育科学,2015,35(9):3.
[15] 马宏俊.《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修订基本理论研究[J].体育科学,2015,35(10):66.
[16] 马剑,史晓韵.全民健身,场地不足仍是老大难[EB/OL].[2016-03-05]http://sports.people.com.cn/n/2015/1123/c143318-27843516.html.
[17] 叶冰.普及冰雪运动加大场地供给[N].中国体育报,2016-11-04(1).
[18] 肖玮,白帆.冰雪运动亟需建立行业标准[EB/OL].[2016-03-05].http://news.163.com/17/0105/00/C9VOAI4B000187VI.html.
[19]曹彧.苟仲文:2022冬奥会形势严峻必须“恶补短板”[EB/OL].[2016-03-05].http://www.olympic.cn/news/olympic_comm/2017/0214/
142926.html.
[20] 李元伟,鲍明晓,任海,等.关于进一步完善我国竞技体育举国体制的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03,39(8):1.
[21] 熊斗寅.各国竞技体育训练体制的比较研究[J].体育科学,1988(4):82.
[22] 钟秉枢.奥运战略目标的实现与竞技体育发展模式的转型[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3(11):114.
[23] 赵冰,武胜军,杨雨凡,等.我国优秀运动员职业规划与就业创业指导体系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5,38(2):87.
[24] 任海,王凯珍,王渡等.我国城市社区体育的产生原因、现状及问题:对我国城市社区体育的探讨之二[J].体育与科学,1998(3):18.
[25] 张洪振,张瑞林,梁枢.我国青少年体育发展的困境及对策[J].体育学刊,2015(3):59.
[26] 陈林会.体育文化的培育与传承:我国传统优势项目的可持续发展策略[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4,26(5):437.
[27] 钟秉枢.全民健身国家战略的提出与体育休闲健身产业的发展[J].體育科学,2015(11):19.
[28]伍绍祖.正确对待机构改革再创中国体育新辉煌[J].体育科学,1998,18(4):1.
[29] 伍绍祖.谈《2010年中国体育改革与发展纲要》[J].体育文史,1999(1):2.
[30] 钟秉枢,于立贤,董进霞,等.我国竞技体育职业化若干问题的研究:兼论深化我国运动项目管理体制改革[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2,25(2):145.
[31] 何强,冉婷.关于全面深化体育改革几个基本问题的研究[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14,29(2):113.
[32] 刘国永.对“十三五”时期全民健身事业发展的思考[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6,39(10):1.
[33] 李颖川.落实全民健身国家战略重在补短板[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6(6):96.
[34] 杨桦.我国竞技体育三大难题及破解思考[J].体育科学,2013,33(12):8.
[35] 钟秉枢.论我国运动员的社会保障[J].军事体育学报,2013,32(4):8.
[36] 冯建中.加强体育文化建设迈向体育强国:在全国体育文化工作会议上的讲话[J].体育文化导刊,2011(8):1.
[37] 陈刚.“一带一路”战略实施中推进体育文化国际传播的研究[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7,29(1):4.
[38] 刘东锋.对我国单项运动协会实体化改革演进的思考[J].体育学刊,2008,15(9):21.
[39] 熊晓正,钟秉枢.新中国体育60年[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10.
[40] 习近平欢迎出席青奥会开幕式的国际贵宾相信南京将向世界奉献一场精彩纷呈、充满活力、有中国特色的青春盛会[EB/OL].[2016-03-05].http://politics.people.com.cn/n/2014/0817/c1001-25479363.html.
[41]习近平: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EB/OL].[2016-03-05].http://news.xinhuanet.com/2013lh/2013-03/17/c_115052765.htm.
[42]习近平听取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筹办工作情况汇报[EB/OL].[2016-03-05].http://www.gov.cn/fuwu/cjr/2016-03/18/content_50597
75.htm.
[43]刘鹏:从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EB/OL].[2016-03-05].http://politics.people.com.cn/n/2014/0331/c369091-24777814.html.
[44] 钟秉枢,朱晓兰.国际竞技体育体系和青少年运动员文化教育[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12.
[45]教育部:公办体育运动学校运动员文化教育工作专项督导报告[EB/OL].[2016-03-05].http://www.ydyeducation.com/index/new/news_
detail/t/1488272273/dict_id/32/nav/nav_yx/id/311.html.
相关文章!
  •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激励性评

    摘 要:激励性评价作为小学常用的教学方式,在教师日常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在各小学学科中都有应用。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语文教师需要与学

  • 高等教育人工智能应用研究综述

    奥拉夫·扎瓦克奇-里克特 维多利亚·艾琳·马林【摘要】多种国际报告显示教育人工智能是当前教育技术新兴领域之一。虽然教育人工智能已有约

  • 生活引路,作文随行

    周海波【摘 要】“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教师如何让学生更加贴